-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概述】
廣州管圓線蟲成蟲寄生在鼠類的肺動脈分支內(nèi),以螺類、蛞蝓為中間宿主,蟾蜍、青蛙等為轉(zhuǎn)續(xù)宿主,人主要生食或半生食蝦、蟹、螺、蛙、蝸牛等而感染,其幼蟲在體內(nèi)移行主要到達腦部,致嗜酸粒細胞腦膜炎。嚴重者可癱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病因】
廣州管圓線蟲成蟲寄生于鼠肺血管內(nèi)產(chǎn)卵于血液中,卵成熟后幼蟲從卵內(nèi)鉆出,進入呼吸道,沿氣管移行至咽部,然后再吞入消化道,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被中間宿主螺類(褐云瑪瑙螺等)、蛞蝓等,或轉(zhuǎn)續(xù)宿主淡水蝦、青蛙、蟾蜍等吞食后,幼蟲進入其血液、內(nèi)臟、肌肉等處發(fā)育為感染期幼蟲。人、鼠類吞食后致病。
【流行特征】
本病常見于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澳大利亞、古巴等國、我國廣東、臺灣也有本病,廣東、海南等地本蟲終末宿主除褐、黑家鼠外,野棲鼠類中有黃胸鼠、板齒鼠、青毛鼠、社鼠、大足鼠等。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蝦、螺、蛙、蝸牛、蟾蜍等;未洗凈的污染菜蔬或飲用污染的水而受感染。
【發(fā)病機制】
人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蝦、螺、蛙后,感染期幼蟲即侵入人體移行至腦部,病變多在大腦、小腦、腦干、腦膜及脊髓等處。主要引起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腦部嗜酸性肉芽腫,蟲體周圍有腦組織壞死,伴單核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約為3~36天,患者有嚴重頭痛、惡心、嘔吐、感覺過敏、低熱、皮疹等,伴有腦膜刺激癥狀。嚴重者有精神異常、意識障礙、嗜睡、視力減退、失明、昏迷甚至死亡。一般病程數(shù)周至數(shù)月,多數(shù)病人預后良好,少數(shù)病人可復發(fā)。
【實驗檢查】
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細胞達10%~50%左右,腦脊液細胞數(shù)常超過500×106/L,以嗜酸粒細胞為主。免疫印跡法檢測本蟲成蟲抗原及免疫酶染色以肺組織成蟲抗原檢血清中抗體敏感性均較高,可作為本病的輔助診斷及流行病學調(diào)查。腦脊液中幼蟲檢出率僅2.5%~10%,個別死亡者在腦部可發(fā)現(xiàn)其幼蟲。[醫(yī)學教育網(wǎng) 搜集整理]
【診斷說明】
主要依據(jù)流行病學史和臨床癥狀,外周血象、腦脊液中嗜酸粒細胞增多。腦脊液找幼蟲陽性率較低,免疫印跡法檢測腦脊液中本蟲抗原及免疫酶染色試驗檢測血清中抗體可輔助診斷。
【治療說明】
噻苯咪唑按每日75mg/kg,療程3天,毒性較大。氟苯達唑有殺死幼蟲作用,可以選用。但有人認為使用抗蠕蟲藥殺死的蟲體反應比活蟲體危害更大。
【預防說明】
教育居民不吃生蝦、蟹、螺等,生菜應洗凈,注意飲水消毒。同時,滅鼠也有積極的預防意義。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