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感染過程的表現是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大綱所包含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
構成傳染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因素:病原體、人體和它們所處的外環(huán)境。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體,病原體只有通過人體才能起作用。環(huán)境因素可以改變病原體的生存條件,而且可以引起它們遺傳性質的變異,使之喪失或獲得新的對人體的致病能力。
在機體與病原體相互作用中,可出現五種表現形式。
1.病原體被清除 病原體進入人體后,可被人體的防御機能(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如胃酸、特異性被動免疫和特異性主動免疫)清除。
2.隱性感染 又稱亞臨床感染,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僅引起機體發(fā)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在臨床上不顯示出任何癥狀、體征甚至生化改變,只有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fā)現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顯性感染 又稱臨床感染,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不但引起機體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tài)反應,而導致可引起臨床表現的組織損傷和病理改變。
4.病原攜帶狀態(tài) 包括帶菌、帶病毒及帶蟲狀態(tài)。這些病原體侵入機體后,存在于機體的一定部位,雖可有輕度的病理損害,但不出現疾病的臨床表現。其特點為不顯示出臨床癥狀而能排出病原體,從而在許多傳染病中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5.潛伏性感染 指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寄生在機體中某些部位,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起來,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才引起顯性感染。
一般來說隱性感染最多見,病原攜帶狀態(tài)次之,顯性感染最少,但一旦出現則易識別。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