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綱目》:薄荷,辛能發(fā)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疬、瘡疥為要藥。
②《本草經疏》:薄荷,辛多于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fā)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妒朝煛芬秊槟苋バ募覠?,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直達節(jié),故逐賊風、發(fā)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fā)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癥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陰虛人發(fā)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于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于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③《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wèi)以疏結滯之氣。
④《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fā)散,而于頭痛、頭風、發(fā)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于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于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經續(xù)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顧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fā),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fā),而治內不專耳。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于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里盡除耶。
⑦《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fā)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疭,頭疼、目疼,鼻淵、鼻塞,出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fā)汗用薄荷,猶傷寒發(fā)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侗窘洝?、《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于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云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fā)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fā)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
⑧《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藥,故潔古直謂之辛涼。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藥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薄荷營養(yǎng)豐富,春夏季可采其嫩莖食用。炒食或用開水燙后涼拌,清香可口,尤其是夏季用其嫩葉和其他果蔬榨汁飲用,是去暑化濁的佳蔬。還可以涼拌炒肉絲、調羹汁、做餡料等,像其他蔬菜一樣食用。夏季的薄荷茶也別具風味,先用開水泡茶,然后倒去茶葉,在熱水中加入鮮嫩的薄荷葉,再加開水,泡幾分鐘后,加入白糖,口味辛涼,涼爽透心,還可治內熱、外感、頭痛目眩等病癥,古人早就說過“作膳久食,補腎氣,辟邪毒,除穢氣,令人口氣香清。”在南京一些居住小區(qū)中,房前樓后常有一片片薄荷種植。居民常取其葉或嫩梢,或清炒或做湯,清暑化濁,食用觀賞兩不誤。薄荷在園林中可作低濕處地被和花境觀賞栽培,可快速覆蓋地面,且少有病蟲害,值得推廣應用。
薄荷具有醫(yī)用和食用雙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為莖和葉,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為調味劑,又可作香料,還可配酒、沖茶等。
1.薄荷粥:鮮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升,用中火煎成約0.5升,冷卻后撈出薄荷留汁。用150克梗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薄荷湯及少許冰糖,煮沸即可。
功效:清新怡神,疏風散熱,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2.薄荷豆腐:豆腐2塊,鮮薄荷50克,鮮蔥3條,加2碗水煎,煎至水減半,即趁熱食用。
功效:可治療傷風鼻塞、打噴嚏、流鼻涕等癥。
3.薄荷雞絲:雞胸脯肉150克,切成細絲,加蛋清、淀粉、精鹽拌勻待用。薄荷梗150克洗凈,切成同樣的段。鍋中油燒至5成熱,將拌好的雞絲倒入過下油。另起鍋,加底油,下蔥姜末,加料酒、薄荷梗、雞絲、鹽、味精略炒,淋上花椒油即可。
功效:消火解暑。
4.薄荷糕:取糯米、綠豆各500克,薄荷15克,白糖25克,桂花少許。先將綠豆煮至爛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葉做成餡備用。把糯米燜熟,放入盒內晾涼,然后用糯米飯包豆沙餡,用木槌壓扁即成。
功效:清涼,疏風散熱,清咽利喉。
5.鮮薄荷鯽魚湯:活鯽魚1條,剖洗干凈,用水煮熟,加蔥白1根,生姜1片,鮮薄荷20克,水沸即可放調味品和油鹽,湯肉一起吃。每天吃1次,連吃3~5日。
功效:可治小兒久咳。
6.薄荷湯 將薄荷葉清洗干凈,切碎,用開水燙一下,放少許鹽,香油。
功效:解毒敗火。
7.薄荷涼茶:新鮮薄荷葉少許,清洗干凈,沸水沖泡,放入適量白砂糖,自然冷卻。日飲3~5杯,飲用后通體舒坦,精力倍增。
8.薄荷冰:用鍋將4碗清水煮開,加入薄荷煮5分鐘,放涼。將薄荷水放入冰箱凍成冰粒,咽喉痛或口干時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可收清涼利咽之效。
9. 薄荷酒:取薄荷油10克,米酒、黃酒各50毫升,將薄荷油與米酒、黃酒兌在一起,早晚空腹飲用。
10.薄荷茶:用薄荷葉泡茶喝,泡法同普通茶葉一樣,飲用有清涼感,是清熱利尿的良藥。
此外,薄荷莖葉有特殊香味,可用于制作口香糖、牙膏等,起到清涼提神、瀉火的功效。
另外,薄荷可釀蜜,其蜜蜜色深,呈深琥珀色、具有較強的薄荷特殊氣味。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薄荷的莖葉。產于江蘇等南北各地。采收期因產地而異,一年可采割2~3次。鮮用,或陰干切段用。
【性能】味辛,性涼。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喉,理氣。
【參考】含揮發(fā)油,主要為薄荷醇、薄荷酮等。
【宜忌】
宜: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者宜食;口瘡口臭,牙齦腫痛,以及風熱瘙癢者宜食。
忌:陰虛血燥體質,或汗多表虛者忌食;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切忌多食久食。
能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有解痙作用;能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緩解其炎癥;對多種病毒和細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感冒風熱或溫病初起,發(fā)熱頭昏,微惡風寒;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風疹瘙癢,蕁麻疹;肝氣郁滯,胸悶脅痛,或感受暑濕,脘腹脹痛、吐瀉。
【用法】一日3~10g。煎湯,泡茶,研末,入糖果等。
【附方】
1,薄荷銀花茶:薄荷10g,金銀花15g。沸水浸泡,代茶飲。
本方用薄荷疏散風熱、利咽喉,金銀花清熱解毒。用于感冒風熱,發(fā)熱惡風,頭昏,咽喉痛。
2,薄荷菊花茶:薄荷6g,菊花10g,茶葉3g。沸水浸泡,代茶飲。
本方以薄荷、菊花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用茶葉提神、清利頭目。用于感冒風熱,頭目不清,頭昏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曬干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③治瘰疬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干),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干,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⑤治血?。罕『扇~煎湯單服。(《普濟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蛞愿烧咚?,綿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蠆螫傷:薄荷按貼之。(孟詵《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頻涂。(《醫(yī)說》)
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閩東本草》)
⑽治干濕疥瘡 皆以濕熱而生 通身奇癢不休:薄荷一兩 百部一兩 地膚子一兩.每日煎水洗一二次.(《吉人集驗方》)
⑾治皮膚隱疹不透 瘙癢:薄荷葉10g 荊芥 10g 防風10g 蟬蛻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0年)
⑿治發(fā)背初覺小 后五、七日赤熱腫高:乳香一兩 青薄荷四兩.上兩味和研勻 厚罨患處.上以青生絹剪靨蓋之 覺干 再以新水潤之.常令濕潤 三、五度其熱毒自然消失.(《鬼遺方》乳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