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傷的修復是初級護師考試需要了解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集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廣大復習備考的考生有所幫助。
創(chuàng)傷的修復是創(chuàng)傷病理過程的最后階段。人體各種組織細胞的增生能力不同,如表皮、黏膜、血管內皮細胞等增生能力較強,而骨骼肌、脂肪等則較弱,故不同組織創(chuàng)傷后修復結果不一。
1.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
(1)充填期:早期傷口由血凝塊充填。進入炎癥反應期后,滲出的血漿經酶轉化成血漿纖維蛋白,取代血塊充填傷口并構成網架。此期的功能是止血和封閉創(chuàng)面。
(2)增生期:傷后6小時,成纖維細胞即沿網架增殖。24~48小時,內皮細胞亦然,而后逐漸形成新生毛細血管,三者構成肉芽組織。創(chuàng)傷后5~6天起,由成纖維細胞合成的膠原纖維開始增多并呈有序排列,傷口強度逐漸增大。10天后傷口內主要為成纖維細胞??p合的傷口創(chuàng)緣在2~3天即可被增生的上皮覆蓋。肉芽創(chuàng)面至少需1~2周,新生上皮才開始由創(chuàng)緣向中心生長,覆蓋創(chuàng)面,達臨床愈合。隨著膠原纖維的增多,傷后3~5周傷口強度增大,至3個月時達穩(wěn)定,此為瘢痕愈合。除上述細胞增生外,傷后還可有成軟骨細胞、成骨細胞、間葉細胞等增生。
(3)塑型期:為促進傷口處功能的再建,瘢痕愈合的基質——膠原纖維又被轉化和吸收,并改變排列順序,使瘢痕軟化。另外還有肌成纖維細胞,能收縮傷口,使傷口外觀和功能得以改善。骨折后形成的骨痂,在運動應力作用下,部分被吸收,而新生骨的強度不減弱,甚至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