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藥師免費資料領(lǐng)取](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19/06/li212438.png)
百部——《中國藥典》
【拼音名】 Bǎi Bù
【英文名】 RADIX STEMONAE
【別名】百條根、百部草、鬧虱藥、藥虱藥
【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 或?qū)θ~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 的干燥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干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整理。
【性狀】
直立百部:呈紡錘形,上端較細長,皺縮彎曲,長5~12cm,直徑0.5~1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不規(guī)則深縱溝,間或有橫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角質(zhì)樣,淡黃棕色或黃白色,皮部較寬,中柱扁縮。氣微,味甘、苦。
蔓生百部:兩端稍狹細,表面多不規(guī)則皺褶及橫皺紋。
對葉百部:呈長紡錘形或長條形,長8~24cm,直徑0.8~2cm.表面淺黃棕色至灰棕色,具淺縱皺紋或不規(guī)則縱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較大,髓部類白色。
【毒性】服用過量中毒,常引起呼吸中樞麻痹。解救方法應(yīng)立即給氧或人工呼吸;注射山梗菜堿或尼可剎米等呼吸興奮劑;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等對癥治療。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直立百部 根被為3~4列細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細條紋。皮層較寬。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zhì)部束各19~27個,間隔排列,韌皮部束內(nèi)側(cè)有少數(shù)非木化纖維;木質(zhì)部束導(dǎo)管2~5個,并有木纖維及管胞,導(dǎo)管類多角形,徑向直徑約至48μm,偶有導(dǎo)管深入至髓部。髓部散有少數(shù)細小纖維。
蔓生百部 根被為3~6列細胞。韌皮部纖維木化。導(dǎo)管徑向直徑約至 184μm ,通常深入至髓部,與外側(cè)導(dǎo)管束作2~3輪狀排列。
對葉百部 根被為3列細胞,細胞壁無細條紋,其內(nèi)層細胞的內(nèi)壁特厚。 皮層外側(cè)散有纖維,類方形,壁微木化。中柱韌皮部束36~40個。木質(zhì)部束導(dǎo)管圓多角形,直徑至107μm,其內(nèi)側(cè)與木纖維及微木化的薄壁細胞連接成環(huán)層。
(2) 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5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蒸去乙醇,殘渣加濃氨試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10~11,再加氯仿 5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層,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 5ml使溶解,濾過。濾液分作兩份:一份中滴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橙紅色沉淀;另一份中滴加硅鎢酸試液,生成乳白色沉淀。
【炮制】
百部: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規(guī)則厚片、或不規(guī)則條形斜片;表面灰白色、棕黃色,有深縱皺紋;切面灰白色、淡黃棕色或黃白色,角質(zhì)樣;皮部較厚、中柱扁縮。質(zhì)韌軟。氣微、味甘、苦。
蜜百部:取百部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每100kg百部,用煉蜜12.5kg.本品形同百部片,表面棕黃色或褐棕色、略帶焦斑,稍有黏性。味甜。
【性味】甘、苦,微溫。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有小毒。
【功能主治】潤肺下氣止咳,殺蟲。用于新久咳嗽,肺癆咳嗽,百日咳;外用于頭虱,體虱,蟯蟲病,陰癢。蜜百部潤肺止咳。用于陰虛勞嗽。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水煎或酒浸。
【摘錄】《中國藥典》
百部——《*辭典》
【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 Bǎi Bù
【別名】嗽藥(陶弘景),百條根、野天門冬、百奶(《楊氏經(jīng)驗方》),九叢根(《草木便方》),九蟲根(《分類草藥性》),一窩虎(《江蘇植藥志》),九十九條根(《中國土農(nóng)藥志》),山百根(《中藥志》),牛虱鬼(《閩東本草》)。
【來源】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qū)θ~百部等的塊根。春季新芽出土前及秋季苗將枯萎時挖取,洗凈泥土,除去須根,置沸水中浸燙后,取出曬干。
【原形態(tài)】
①蔓生百部,又名:百部草(啪樸子》),婆婦草(《日華子本草》),蔓草百部。
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體平滑無毛。根肉質(zhì),通常作紡錘[FS:PAGE]形,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簇生。莖上部蔓狀,具縱紋。葉通常4片輪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全緣或帶微波狀,基部圓形或近于截形,偶為淺心形,中脈5~9條;葉柄線形,長1.5~2.5厘米。花梗絲狀,長1.5~2.5厘米,其基部貼生于葉片中脈上,每梗通常單生1花;花被4片,淡綠色,卵狀披針形至卵形;雄蕊4,紫色,花絲短,花藥內(nèi)向,線形,頂端有一線形附屬體;子房卵形,甚小,無花柱。蒴果廣卵形而扁;內(nèi)有長橢圓形的種子數(shù)粒。花期5月。果期7月。
生長于陽坡灌木林下或竹林下。分布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等地。
②直立百部
多年生草本,高30~60屋米。莖直立,不分枝,有縱紋。葉常3~4片輪生,偶為5片;卵形、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5.5厘米,寬1.8~3.8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葉脈通常5條,中間3條特別明顯;有短柄或幾無柄?;ㄒ干?,多數(shù)生于近莖下部呈鱗片狀的苞腋間;花梗細長,直立或斜向上。花期3~4月。
生長于山地林下或竹林下。分布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③對葉百部
多年生攀援草本,高達5米。塊根肉質(zhì),紡錘形或圓柱形,長15~30厘米。莖上部纏繞。葉通常對生;廣卵形,長8~30厘米,寬2.5~10厘米,基部淺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脈7~11條;葉柄長4~6厘米?;ㄒ干?;花下具1披針形的小苞片;花被4片,披針形,黃綠色,有紫色脈紋。蒴果倒卵形而扁?;ㄆ?~6月。
生長于向陽的灌木林下。分布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此外,尚有同屬植物細花百部(海南)、狹葉百部(云南麗江),亦同等入藥。
【性狀】
①蔓生百部和直立百部的塊根略呈紡錘形,平直或略彎曲,兩端細,長約4-18厘米,直徑約1厘米。表面黃白色至土黃色,極皺縮,具不規(guī)則的深縱溝及縱皺。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微帶角質(zhì),淡黃白色至暗棕色,中心柱多扁縮。氣微,味先甜而后苦。以粗壯、肥潤、堅實、色白者為佳。
主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及湖北、四川部分地區(qū)亦產(chǎn)。
②對葉百部的根較粗大,長約12~25厘米,直徑約1~2厘米,縱皺較淺。質(zhì)較堅硬。折斷面微呈角質(zhì)狀,中心柱白色。以肥壯、色黃白者為佳。
主產(chǎn)湖北、廣西、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廣東、安徽、湖南部分地區(qū)及貴州、福建、臺灣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份】
塊根含多種生物堿。
蔓生百部:根含百部堿。百部定堿、異百部定堿、原百部堿、百部寧堿、華百部堿等。
直立百部:根含百部堿、原百部堿、百部定堿、異百部定堿、對葉百部堿、霍多林堿、直立百部堿。
對葉百部:根含百部堿、對葉百部堿、異對葉百部堿、斯替寧堿、次對葉百部堿、氧化對葉百部堿。尚含糖2.32%,脂類O.84%,蛋白質(zhì)9.25%,灰分12.1%,以及乙酸、甲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等。
【藥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時百部(品種未鑒定)煎劑及對葉百部酒精浸液對多種致病菌如肺炎球菌、乙型溶血型鏈球菌、腦膜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與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肺炎桿菌、鼠疫桿菌、炭疽桿菌、枯草桿菌,以及霍亂弧菌、人型結(jié)核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蔓生百部水浸液在體外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也有報道對真菌并無抗菌作用的。百部(品種不明)能延長培養(yǎng)新城病毒的雞胚的壽命至36小時。
②殺蟲作用
蔓生百部與其他種百部(品種未鑒定)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對蚊蠅幼蟲、頭虱、衣虱以及臭蟲等皆有殺滅作用。高濃度百部(品種不明)在體外且能殺死鼠蟯蟲。
③其他作用
[FS:PAGE]用1%碘液1~1.5毫升注入貓的右肋膜腔使產(chǎn)生肋膜炎以引起咳嗽,灌服百部(品種未鑒定)煎劑0.6~0.9克/公斤,并無鎮(zhèn)咳作用。從百部屬植物中分離出的百部寧堿能引起印防己毒素樣驚厥。
【炮制】
百部:揀凈雜質(zhì),除去須根,洗凈,潤透后切段,曬干。蜜百部:取百部段,用煉蜜(百部段100斤用蜜12斤8兩)加入適量開水烊化,拌勻,稍悶,俟蜜水吸收,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百部,用竹刀劈破,去心皮,花作效十條,于檐下懸令風吹,待土干后,卻用酒浸一宿,濾出,焙干,細銼用。”
【性味】
甘苦,微溫。
①《別錄》:“微溫。”
②陶弘景:“似天門冬而苦強,亦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甘,無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苦,無毒。”
【歸經(jīng)】
入肺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新編》:“入肺經(jīng),亦入脾、胃。”
【功能主治】
溫潤肺氣,止咳,殺蟲。治風寒咳嗽,百日咳,肺結(jié)核,老年咳喘,蛔蟲、蟯蟲病,皮膚疥癬、濕疹。
(1)潤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及肺結(jié)核等。配麻黃、杏仁治小兒風寒咳喘;配紫菀、貝母、寒水石治小兒肺熱咳嗽。(2)滅虱殺蟲:用于頭虱、體虱。濃煎灌腸治蟯蟲。
①《抱樸子》:“治咳及殺蟲。”
②《別錄》:“主咳嗽上氣。”
③陶弘景:“百部火炙酒漬,飲之療咳嗽,亦主去虱。又主暴嗽。”
④《藥性論》:“治肺家熱,上氣,咳嗽,主潤益肺。”
⑤《本草拾遺》:“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