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心理健康概念是護理心理學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整理相關知識如下:
生物醫(yī)學模式過分強調人的身體健康,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醫(yī)護人員習慣于依賴各種生物學測量標準作為判斷健康和疾病的最終指標。如一個患者經過各項檢查未發(fā)現(xiàn)任何陽性體征,便判斷此人“健康”,而不考慮患者的心理感受和社會適應狀況。這種健康的概念顯然忽視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認為,健康不僅指人的軀體功能正常,更應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狀況良好。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 在1948年成立時通過的憲章中,對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在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199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又發(fā)展了這一定義,認為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品德都達到良好的狀態(tài)。國內學者認為健康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無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
2.無主觀不適的感覺。
3.無社會(第三者) 公認的不健康行為。
綜上所述,健康應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指軀體沒有疾病, 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穩(wěn)定、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其行為被社會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