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人體后,可引起免疫反應。首先引起的是非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反應天然存在人體,不是針對某一種異體物質(zhì)(包括微生物),而是針對一切入侵的異體物質(zhì),故名。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zhì),如補體、備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擾素和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異性免疫反應尚未形成前)時,對防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終止感染,起著主要的免疫作用。病毒感染后,人體還能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反應。有抗原性的異體物質(zhì)包括微生物進入人體,經(jīng)過誘導期(約1周)后,引起的針對該種異體物質(zhì)特有的免疫反應。特異性免疫反應有體液免疫反應(人體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產(chǎn)生的特異性抗體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人體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細胞如T淋巴細胞、K細胞(殺傷細胞)等產(chǎn)生的免疫反應〕。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是針對該種病毒產(chǎn)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如人體感染麻疹病毒后產(chǎn)生麻疹特異性抗體。病毒引起的特異性抗體有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上述抗體可清除細胞外及體液中的病毒并防止病毒侵入健康細胞。同時,也正因如此,檢測特異性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如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血凝抑制試驗)才可作為病毒性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方法。病毒性抗體主要是IgG、IgM和IgA.IgM在病毒感染早期產(chǎn)生,持續(xù)3~6個月后逐漸下降及消失,故檢測病毒的特異性IgM抗體,可作為早期和現(xiàn)癥病毒性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方法,如檢測流行性乙型腦炎、巨細胞病毒、EB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IgM抗體等。IgG抗體出現(xiàn)較晚,持續(xù)較久甚至可達終身。IgA為分泌性抗體,由粘膜(如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分泌,存在于粘膜表面,可防御病毒侵入。感染病毒同時也可引起細胞免疫反應,可以通過T細胞直接溶解和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而消除病毒;或通過它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強T細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細胞如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等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也可以通過抗體依賴性K細胞介導的細胞毒(ADCC)反應,此種細胞毒反應是特異性抗體一端和感染病毒的細胞結合,另一端和K細胞結合,K細胞依賴抗體而殺傷和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由于病毒是細胞內(nèi)寄生的微生物,特異性抗體不能直接進入細胞內(nèi),故抗病毒免疫主要依靠細胞免疫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釋出病毒后,抗體及噬細胞才能中和、吞噬及殺滅病毒。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是相輔相成的,是抗病毒免疫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在病毒性感染的免疫中,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缺少,但又是互相促進,共同組成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的免疫除能保護人體、抵御病毒侵入、清除體內(nèi)病毒及消除感染外,也能由于免疫反應造成人體的免疫性損害,稱為免疫病理。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病毒感染人體后,引起體液免疫反應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和病毒的抗原結合再攝取補體,形成免疫復合物,一方面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噬或由尿排出體外,清除病毒。但另一方面免疫復合物可沉著于組織,產(chǎn)生組織損傷引起免疫復合物病,如血清病樣反應(表現(xiàn)有發(fā)熱、蕁麻疹、關節(jié)炎等)、結節(jié)性動脈周圍炎和腎小球性腎炎等。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現(xiàn)免疫復合物病。此外,病毒引起的細胞免疫,免疫活性細胞可以大量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出現(xiàn)組織損傷及臨床癥狀,如乙型肝炎的發(fā)病和病情輕重與免疫病理有關。人體感染病毒后,??僧a(chǎn)生免疫功能的異常,一般多引起免疫(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低下。也可由于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異常,不能識別自身組織,對自身組織產(chǎn)生免疫反應,引起自身正常組織的損傷和破壞,稱為自身免疫反應。引起臨床癥狀者,稱為自身免疫病。如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的發(fā)病,目前認為有自身免疫反應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