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Zhú Lín Xiāo
【英文名】Root of Axillaryflower Twistedstalk
【別名】石竹根、竹林消、萬花梢、黃牛尾巴、百尾筍、竹凌霄、白龍須、烏骨雞、竹葉三七、牛尾筍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寶鐸草或長蕊萬壽竹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isporum sessile(Thunb.)D.Don[Uvularia sessilis Thunb.;Disporum uniflorum Baker]2.Disporum bodinieri(Levl.et Vent.)Wang et Tang[Tovaria bodinieri Levl.et Ven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1.寶鐸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莖肉質,橫走,直徑約5mm.莖直立,上部具叉狀斜止的分枝。,葉互生,有短柄或無柄;葉片薄紙質至紙質,橢圓形、卵形至披針形,長4-15cm,先端驟漸尖或尖,下面色較淺,脈上邊緣有乳頭狀突起,有橫脈。花鐘狀,黃色、淡黃色、白色或綠黃色,1-3(-5)朵生于分枝頂端;花梗長1-2cm;花被片6,倒卵狀披針形;雄蕊內藏,不伸出花被片外,化絲長約1.5cm,花藥內藏;花柱長1.5cm.漿果橢圓形或球形,直徑約1cm,黑色,含3顆直徑約5mm的深棕色種子。花期3-6月,果期6-11月。
2.長蕊萬壽竹,本種與寶鐸草的主要區(qū)別為:花序通常生于莖和分枝頂端;花白色、黃色、綠黃色;花被片基部的距較短,長僅1-2mm.雄蕊明顯伸出花被片外。種子3-6顆。花期3-6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600-2500m的林下或灌木叢中。
2.生于海拔400-800m的灌叢、竹林中或林下巖石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臺灣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有分枝,環(huán)節(jié)明顯,早有殘莖痕,下側多數(shù)狀痕。根表面黃白或棕黃色,具細縱紋,常彎曲,長6-10cm,直徑約1mm.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中間有1黃色木心,皮部色淡。氣微,味淡微甜,嚼之有粘性。
【藥理作用】強心作用,用4種不同方法提取的制劑Ⅰ、Ⅱ、Ⅲ、Ⅳ給麻醉蛙皮下注射37.5g/kg,有明顯的強心作用;Ⅱ、Ⅲ、Ⅳ給麻醉兔靜脈注射4.69g/kg、9.38g/kg和14.1g/kg,能使心音增強,心率減慢;Ⅲ大劑量14.1g/kg靜脈注射時,出現(xiàn)早搏、嘔吐和排便,給藥7-12天內食欲減退,反應遲鈍、輕度共濟失調等。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健腺消食;舒筋活絡;清熱解毒。主肺熱咳嗽;肺癆咯血;食積脹滿;風濕痹痛;腰腿痛;骨折;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熬膏涂擦;或研粉調敷。
【各家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肺止咳。用于肺熱咳嗽,虛癆損傷。
2.《陜西草藥》:滋補,健脾胃,鎮(zhèn)痛。治虛勞脾胃不和,心慌氣短,婦女血虧,筋骨疼。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