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偶氮耦聯(lián)法,Kaplow)
【原理】中性粒細胞內堿性磷酸酶(neutrophile alkaline phosphatese, NAP)在pH9.2-9.8時,能水解磷酸萘酚鈉,釋放出磷酸與萘酚,再以重氮鹽與萘酚耦聯(lián)成不溶性有色沉淀于胞質內酶所存在的部位。
【臨床意義】
1)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NAP陽性率及積分值均降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NAP積分值明顯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無繼發(fā)感染時)NAP積分值顯著降低,甚至為“0”,類白血病反應NAP積分值明顯增高,是兩者鑒別的重要檢測項目;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NAP積分值顯著增高,常在200分/100NC以上,也有利于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鑒別。
2)其他血液病
各類貧血再障時NAP積分值增高,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和MDS時NAP積分值一般減低。因此NAP檢測有助于與PNH、MDS等疾病的鑒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時NAP積分值顯著增高,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NAP積分正?;蚪档停@是兩者的鑒別方法之一。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纖維化、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NAP積分值增高。惡性組織細胞病時NAP積分值明顯減低,而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時NAP積分值往往增高,有助于兩者鑒別。
細菌性感染時NAP積分值增高,病毒感染或寄生蟲、立克次體感染時NAP積分值一般正常或降低。該檢測對鑒別細菌感染與其他感染有一定價值。
(2)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細胞內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NAS-DCE)水解基質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產生AS-D萘酚,進而與基質液中的重氮鹽偶聯(lián)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細胞質內酶所存在的部位。本試驗常用的重氮鹽為堅牢紫醬GBC,形成的有色沉淀為紅色。NAS-DCE幾乎僅出現(xiàn)在粒細胞,其特異性高,因此又稱為“粒細胞酯酶”、“特異性酯酶”。
【臨床意義】臨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類型的鑒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原粒細胞NAS-DCE染色多呈(+)-(++),白血病性早幼粒細胞呈(++)-(+++);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原、幼單核細胞多呈陰性反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原、幼淋巴細胞呈陰性反應。
(3)中性非特異性酯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中性非特異性酯酶包括醋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olAS-D acetate esterase,NAS-DAE)染色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phythyol acetate esterase , α-NAE)染色。細胞內的α-醋酸萘酚酯酶(α-naphythyol acetate esterase , α-NAE)在pH中性的條件下水解基質液中的α-醋酸萘酚,釋放出α-萘酚,進而與基質液中的重氮鹽偶聯(lián)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細胞質內酶所在的部位。
【臨床意義】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類型的鑒別。NAS-DAE染色屬于中性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在鑒別白血病類型時需同時做NaF抑制試驗。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原粒細胞NAS-DAE染色可呈陽性反應,且不被氟化鈉抑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白血病性早幼粒細胞NAS-DAE染色為陽性或強陽性反應,亦不被氟化鈉所抑制;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原、幼單核細胞NAS-DAE染色多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但能被氟化鈉抑制;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陽性反應的單核細胞系白血病細胞能被氟化鈉抑制,而粒系白血病細胞則不被抑制;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原、幼淋巴細胞呈陰性或弱陽性反應,且不被氟化鈉抑制。
(4)堿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細胞內的α-丁酸萘酚酯酶(α-naphythyol butyrate esterase, α-NBE)在pH堿性條件下水解基質液中的α-丁酸萘酚,釋放出α-萘酚,后者與基質液中的重氮鹽耦聯(lián)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細胞質內酶所存在的部位。本試驗常用的重氮鹽為堅牢紫醬GBC,形成的有色沉淀為紅色。α-NBE主要存在于單核細胞中,其陽性產物能被氟化鈉抑制,而其他細胞系列的陽性產物不能被氟化鈉抑制。
【臨床意義】常用于急性白血病類型的鑒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原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呈陰性反應,少數(shù)為弱陽性反應;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 原、幼單核細胞多呈陽性反應,能被氟化鈉抑制;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原、幼淋巴細胞常呈陰性反應;多毛細胞白血病的多毛細胞呈彌散分布、顆粒細小的陽性反應,亦可見聚成半月形的粗顆粒,不被氟化鈉抑制;惡性組織細胞病的異常組織細胞可呈陽性,但不被氟化鈉抑制。
(5)酸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細胞內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條件下,將基質中的磷酸萘酚AS-BI水解,釋出萘酚AS-BI,再與重氮鹽耦聯(lián),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胞漿中。
【臨床意義】1)白血病類型鑒別多毛細胞白血病的多毛細胞ACP染色呈強陽性或中度陽性反應,并耐L-酒石酸抑制作用;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原、幼單核細胞ACP染色為強陽性反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原淋巴細胞ACP染色常呈弱陽性反應;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原粒細胞對ACP染色反應不一;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淋巴細胞ACP染色也可陽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有助于與多毛細胞鑒別。
2)鑒別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 T淋巴細胞ACP染色呈陽性反應,顆粒粗大、密集、局限性塊狀;B淋巴細胞ACP染色呈陰性反應,或為顆粒稀疏、細小的弱陽性反應。
3)戈謝細胞和尼曼-匹克細胞的鑒別戈謝細胞ACP染色呈強陽性反應;尼曼-匹克細胞呈陰性或弱陽性反應。
(6)酯酶雙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在同一張涂片上進行兩種酯酶染色的方法稱為酯酶雙染色。多數(shù)采用一種特異性酯酶加一種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常用的有α-醋酸萘酚酯酶與氯乙酸AS-D萘酚酯酶雙染色、α-丁酸萘酚酯酶與氯乙酸AS-D萘酚酯酶雙染色等。反應的原理基本上同各自的染色原理,同一張涂片上的細胞要分別在兩種不同的基質液中作用一定時間,最后復染、顯微鏡觀察。
【臨床意義】酯酶雙染色可同時觀察兩種不同的白血病細胞,因此在鑒別白血病類型方面明顯優(yōu)于單項染色。
1)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該染色法在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同一張涂片上可分別出現(xiàn)α-NBE染色和NAS-DCE染色陽性反應的細胞,甚至少數(shù)病例在單個細胞內同時出現(xiàn)以上兩種酯酶染色的雙重陽性反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因此酯酶雙染色反應在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診斷上具有獨特價值。
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白血病NAS-DCE染色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陽性反應,α-NBE染色則為陰性。
3)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α-NBE染色為陽性或強陽性反應,NAS-DCE染色為陰性,有助于與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鑒別。
4)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NAS-DCE染色及α-NBE染色在淋巴細胞均呈陰性反應。
(7)骨髓鐵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骨髓中的含鐵血黃素(細胞外鐵)和中、晚幼紅細胞胞漿中的鐵蛋白聚合物(細胞內鐵)經普魯士藍反應形成藍色的亞鐵氰化鐵沉淀,定位于細胞內外鐵存在的部位。正常人骨髓細胞外鐵為+-++.鐵粒幼細胞陽性率為19%-44%.鐵染色(iron stain;IS)中的細胞外鐵反映骨髓中鐵的儲存量,細胞內鐵反映骨髓中可利用鐵的量。
【臨床意義】 1)鑒別缺鐵性貧血與非缺鐵性貧血,前者細胞外鐵減少甚至消失,鐵粒幼細胞的陽性率明顯減低,鐵顆粒著色淺淡。
2)有助于鐵粒幼細胞貧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鐵粒幼細胞貧血時鐵粒幼細胞增多,且可見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比例可達30%-90%.MDS的RAS型也可見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增多(占幼紅細胞的15%或更多),借此可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