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藍露,淀花(《手板發(fā)蒙》),靛沫花(《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馬藍、豆科植物木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藍葉中的干燥色素。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木藍、板藍根、藍實各條。
【制法】夏、秋采收莖葉,置缸內,用清水浸2~3晝夜,至葉爛脫枝時,撈去枝條,每10斤葉加入石灰1斤,充分攪拌。至浸液成紫紅色時,撈取液面泡沫,曬干,即為青黛,質量最好。當泡沫減少時,可沉淀2~3小時,除去上面的澄清液,將沉淀物篩去碎渣,再行攪拌,又可產生泡沫。將泡沫撈出曬干,仍為青黛,但質量較次。
【性狀】
本品為極細的粉末,灰藍色或深藍色,質輕,易飛揚,可粘手粘紙。具草腥氣,味微酸。以體輕、粉細,能浮于水面,燃燒時生紫紅色火焰者為佳。如質重堅實,呈團塊狀,有白色小點,置水中有顆粒狀下沉者品質為次。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主產于福建、云南、江蘇、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產。福建所產的品質最佳,稱建青黛。
【藥理作用】青黛(木藍)醇浸液(0.5克/毫升)在體外對炭疽桿菌、肺炎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金黃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但亦有報告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和結核桿菌等無抑制作用;可能因藥物提取方法不同之故。
【炮制】青黛:揀去雜質,過羅。飛青黛:篩去雜質,置乳缽內,加適量清水,混和研細,復注入清水,輕輕攪動,使細粉懸浮,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將沉淀之粉末,傾倒于鋪上白紙的篩內,曬干,研細。
【性味】
咸,寒。
①《藥性論》:味甘,平。
②《開寶本草》:味咸,寒,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辛咸。
④《本草再新》:味苦,性寒,無毒。
【歸經】
入肝、肺、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肝。
③《本草便讀》:入肝,又能入肺、胃。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①《藥性論》: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②《本草拾遺》: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
③《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fā)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④《本草蒙筌》:瀉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驅時疫頭痛,斂傷寒亦斑,水調服之。
⑤《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⑥《本草述》:治中風、頭風、脅痛、瘈疭、顫振、眩暈、咳嗽、久嗽、嘔吐、舌衄、咳嗽血,頹疝。
⑦《本經逢原》:治溫毒發(fā)斑及產后熱痢下重。
⑧《要藥分劑》:除熱解毒,兼能涼血。
⑨《嶺南采藥錄》:可涂瘡及痄腮。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干撒或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