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辨證論治 > 中醫(yī)內科 > 正文

肺脹的辯證論治

2009-12-07 14:36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時間>> 考試公告>> 各地動態(tài)>>
重大變動>> 摸底測試>> 資料0元領>>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上氣,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其病程纏綿,時輕時重,經久難愈,嚴重者可出現(xiàn)神昏、痙厥、出血、喘脫等危重證候。

  一、辨證要點

  辨證總屬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的不同,因此應分清其標本虛實的主次。一般感邪時偏于邪實,平時偏于本虛。偏實者須分清痰濁、水飲、血瘀的偏盛。早期以痰濁為主,漸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氣虛衰,本虛與標實并重。偏虛者當區(qū)別氣(陽)虛、陰虛的性質,肺、心、腎、脾病變的主次。早期以氣虛為主,或為氣陰兩虛,病在肺、脾、腎;后期氣虛及陽,甚則可見陰陽兩虛,病變以肺、腎、心為主。

  二、治療原則

  治療應抓住治標、治本兩個方面,祛邪與扶正共施,依其標本緩急,有所側重。標實者,根據(jù)病邪的性質,分別采取祛邪宣肺,降氣化痰,溫陽利水,甚或開竅、息風、止血等法。本虛者,當以補養(yǎng)心肺、益腎健脾為主,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兩顧。正氣欲脫時則應扶正固脫,救陰回陽。

  三、證治分類

  1.痰濁壅肺證

  胸膺滿悶,短氣喘息,稍勞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膩或呈泡沫,畏風易汗,脘痞納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膩或濁膩,脈小滑。

  證機概要:肺虛脾弱,痰濁內蘊,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代表方: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二方均能降氣化痰平喘,但蘇子降氣湯偏溫,以上盛兼有下虛,寒痰喘咳為宜;三子養(yǎng)親湯偏降,以痰濁壅盛,肺實喘滿,痰多黏膩為宜。

  常用藥:蘇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樸、陳皮燥濕化痰,行氣降逆;白術、茯苓、甘草運脾和中。

  痰多,胸滿不能平臥,加葶藶子、萊菔子瀉肺祛痰平喘;肺脾氣虛,易出汗,短氣乏力,痰量不多,酌加黨參、黃芪、防風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若屬外感風寒誘發(fā),痰從寒化為飲,喘咳,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痰多黏白泡沫,見表寒里飲證者,宗小青龍湯意加麻黃、桂枝、細辛、干姜散寒化飲;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兼清郁熱;若痰濁夾瘀,唇甲紫暗,舌苔濁膩者,可用滌痰湯加丹參、地龍、桃仁、紅花、赤芍、水蛭等。

  2.痰熱郁肺證

  咳逆,喘息氣粗,胸滿,煩躁,目脹睛突,痰黃或白,黏稠難咯,或伴身熱,微惡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飲,溲赤,便干,舌邊尖紅,苔黃或黃膩,脈數(shù)或滑數(shù)。

  證機概要:痰熱壅肺,清肅失司,肺氣上逆。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湯或桑白皮湯加減。前方宣肺泄熱,用于飲熱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氣,目如脫狀,身熱,脈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熱壅肺,喘急胸滿,咳吐黃痰或黏白稠厚者。

  常用藥:麻黃宣肺平喘;黃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熱;杏仁、半夏、蘇子化痰降氣平喘。

  痰熱內盛,胸滿氣逆,痰質黏稠不易咯吐者,加魚腥草、金蕎麥、瓜蔞皮、海蛤粉、大貝母、風化硝清熱滑痰利肺;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痰熱傷津,口干舌燥,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加天花粉、知母、蘆根以生津潤燥;痰熱壅肺,腑氣不通,胸滿喘逆,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以降肺平喘;陰傷而痰量已少者,酌減苦寒之味,加沙參、麥冬等養(yǎng)陰。

  3.痰蒙神竅證

  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譫妄,煩躁不安,撮空理線,嗜睡,甚則昏迷,或伴肢體顫動,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苔白膩或黃膩,舌質暗紅或淡紫,脈細滑數(shù)。

  證機概要:痰蒙神竅,引動肝風。

  治法:滌痰,開竅,息風。

  代表方:滌痰湯加減。本方可滌痰開竅,息風止痙,用于痰迷心竅,風痰內盛,神識昏蒙或嗜睡,痰多,肢體顫動者。

  常用藥:半夏、茯苓、橘紅、膽星滌痰息風;竹茹、枳實清熱化痰利膈;菖蒲、遠志、郁金開竅化痰降濁。另可配服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若痰熱內盛,身熱,煩躁,譫語,神昏,苔黃舌紅者,加葶藶子、天竺黃、竹瀝;肝風內動,抽搐,加鉤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顯,唇甲紫紺,加丹參、紅花、桃仁活血通脈;如皮膚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者,配清熱涼血止血藥,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4.陽虛水泛證

  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腫,甚則一身悉腫,腹部脹滿有水,脘痞,納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質黯,脈沉細。

  證機概要:心腎陽虛,水飲內停。

  治法: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代表方: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前方溫‘陽利水,用于脾腎陽虛之水腫;后方通陽化氣利水,配合真武湯可加強利尿消腫的作用。

  常用藥:附子、桂枝溫腎通陽;茯苓、白術、豬苓、澤瀉、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若水腫勢劇,上凌心肺,心悸喘滿,倚息不得臥者,加沉香、黑白丑、川椒目、葶藶子、萬年青根行氣逐水;血瘀甚,紫紺明顯,加澤蘭、紅花、丹參、益母草、北五加皮化瘀行水。待水飲消除后,可參照肺腎氣虛證論治。

  5.肺腎氣虛證

  呼吸淺短難續(xù),聲低氣怯,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悶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尿有余瀝,舌淡或黯紫,脈沉細數(shù)無力,或有結代。

  證機概要:肺腎兩虛,氣失攝納。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湯合補肺湯加減。前方補肺納腎,降氣化痰,用于肺腎氣虛,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補肺益氣,用于肺氣虛弱,喘咳短氣不足以息者。

  常用藥:黨參(人參)、黃芪、炙甘草補肺;冬蟲夏草、熟地、胡桃肉、臍帶益腎;五味子收斂肺氣;靈磁石、沉香納氣歸原;紫菀、款冬、蘇子、法半夏、橘紅化痰降氣。

  肺虛有寒,怕冷,舌質淡,加肉桂、干姜、鐘乳石溫肺散寒;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養(yǎng)陰清熱;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丹參、蘇木活血通脈。如見喘脫危象者,急用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補氣納腎,回陽固脫。

  病情穩(wěn)定階段,可常服皺肺丸。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