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用量,也是保證藥物功效正常發(fā)揮的重要因素。準確地掌握中藥的劑量,不僅對于保證中藥的臨床療效非常重要,而且也為保證用藥安 全所必要。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藥物功效的發(fā)揮,既決定于其質量,同時與其用量也密切相關。因此,中藥的用量,也是保證藥物功效正常發(fā)揮的重要因素。準確地掌握 中藥的劑量,不僅對于保證中藥的臨床療效非常重要,而且也為保證用藥安全所必要。
中藥的計量單位,從古至今有過較多的衍變。古代有重量(銖、兩、錢、斤等)、度量(尺、寸)及容量(斗、升、合等)等計量方法。此外, 還有可與上述計量方法換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較粗略的計量方法。后世多以重量為計量固體藥物的方法。明清以來 ,普遍采用16進位制,即1斤=16兩(1兩=10錢)?,F(xiàn)在我國的中藥計量規(guī)定采用公制,即1kg=1000g。為了處方和配藥進行換算時的方便,按 規(guī)定以如下近似值進行換算:
一兩(16進位制) ≈30g
一錢≈3g
一分≈0.3g
一厘≈0.03g
中藥的用藥量,通稱為劑量,一般是指成人在一日中每一味藥的用量。但也可為一劑藥物中每味藥的份量。在方劑中則是指藥與藥之間的 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準確地掌握用藥劑量,也是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藥的劑量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依據藥物因素、病人情況及季節(jié)環(huán)境來確定。
一、藥物因素
(一)藥材質地
一般來說,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一般用量為3~10g);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用量宜重(一般用量為10~30g);鮮品一般用量也較 大(一般用量為30~60g)。
(二) 藥物性味
一般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量可重;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量則宜輕。
(三)毒性強弱
無毒或毒性較小者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藥物,尤其毒性較強者均應嚴格按照藥典控制劑量。
(四)方藥配伍
一般藥物單味應用時,用量可較大;入復方應用時,用量宜小。在復方中做主藥用量可大,做輔藥時用量宜輕。
(五)劑型
在湯劑中,用量可大;在丸、散劑中,用量宜輕。
(六)用藥目的
在臨床用藥時,有些藥物,由于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也應不同。如檳榔用作消積行氣,可選常用劑量;用作殺蟲,即須按要求 重用。再如瀉下藥牽牛子,同是用以瀉下,用于通便導滯,用量宜輕;若用于峻下逐水,則用量宜重。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二、病人情況
(一)年齡
小兒身體發(fā)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藥物的用量應低于青壯年的用藥量。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 分之一,五、六歲以上的可按成人量減半用。
(二)性別
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qū)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
(三)體質
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虛弱者用量輕,即使是用補益藥,也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
(四)病程
新病患者正氣損傷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體虛,用量宜輕。
(五)病勢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若病重藥輕,有杯水車薪之嫌,病勢難以控制;若病輕藥重,則恐誅伐太過,以致?lián)p傷 正氣。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另外,在患者方面還應考慮到所在職業(yè)、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的致密。使用發(fā)汗解表藥時,對 體力勞動者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
三、季節(jié)環(huán)境
(一)季節(jié)氣候
春夏季節(jié),氣候溫和,肌膚疏松,發(fā)表、溫熱之品,用量宜輕,寒涼之品,用量可重;秋冬季節(jié),氣候寒涼,肌膚致密,發(fā)表、溫熱之品 ,用量可重,寒涼之品,用量宜輕。所謂“因時制宜”也。
(二)居住環(huán)境
居于高寒地區(qū),肌膚多致密,溫熱發(fā)散之品,用量可大;地處低洼潮濕之,祛濕藥物,用量宜重。所謂“因地制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