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APP二維碼

手機網
護士資格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衛(wèi)生資格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hushimed66

論壇 搜索|
您的位置: 醫(yī)學教育網  > 護理萬花筒 > 護理萬花筒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護士交往禮儀稱呼患者原則

2014-09-03 16:40 醫(yī)學教育網
|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管他是否愿意,都必須以各種形式與他人進行交往,沒有交往。就難以合作,沒有合作,就難以生存和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際交往,是有一定之規(guī)可循的,這個一定之規(guī)指的就是交往禮儀。交往禮儀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是“三A原則”。它的合義是:要求人們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要努力的以自已的實際行動,去接受對方,重視對方,贊同對方。接受對方指的是要容納對方,求同存異。不要排斥對方;重視對方,指的是要使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對方在自已的心目中十分重要;贊同對方,指的是要善于發(fā)現對方的長處,并及時加以肯定。既不要自高自大,又不要曲意奉承對方。這條原則是美國人布吉林提出來的,因接受、重視、贊同這三個詞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為A,故稱之為“三A原則”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護士,作為護理對象的服務者,尤其要學習和掌握人際交往中的一般性禮儀規(guī)范。

稱謂,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語。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謂,反映著自身的教養(yǎng),也反映著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出雙方關系發(fā)展所達到的程度。

一、稱謂的種類(一)國際間通用的稱謂1、通稱國際上通常稱成年男子為先生;稱已婚女子為夫人、太太或女士;禰未婚女子為小姐。對不了解其婚姻狀況的女子也可泛稱小姐或女士。在西方,女士普遍喜歡用比自己的實際年齡更顯年輕的方式被人稱謂,雖然稱謂不當,但這是“可以令人愉快接受的錯誤”。

2、職銜稱(l)在外國,對政府部長級以上的官方人士,一般稱閣下,如某某部長閣下,某某總理閣下。但在美國、墨西哥、德國等則沒有“閣下”的稱謂習慣,對其官員的稱呼,則只可稱某某部長先生或某某總統(tǒng)先生。

(2)對醫(y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具有明確職銜者,可單獨稱其職務或學位、如某某律師、某某教授等,也可加上姓氏和先生,如某某法官先生、某某博士先生。

(3)對軍人、警察等,一般稱其軍(警)銜或軍(警)銜加先生,如某某少校、某某警官,或某某少校先生、某某警察先生。有些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將領稱閣下,或閣下加先生,如某某將軍閣下(先生)、某某元帥閣下(先生)。

(4)對宗教界的神職人員,一般可稱其教會中的職稱,或姓名加職稱,或職稱加先生。如某某神父、某某法師、某某教士先生。

3、習慣稱對來自君主國家的貴賓,則按其國內的習慣稱呼,如某某國王(王后)、某某國王(王后〉陛下、某某公主、某某王子或公主殷下、王子殿下、親王殿下;對有爵位稱號的,可稱其爵位,也可稱閣下或先生。

4、特殊稱謂在歷史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和特殊年代,有些國家有自己獨特的稱謂要求,如日本女性常被稱為女士或小姐,但社會地位高的女士,也被稱為先生。另外,阿拉伯國家的一些人名常有一些符號,如埃米爾(Amir或Emr)為國家元首,或王子、君主、酋長之意;蘇丹(Sultan)為君王、國王之意;伊瑪姆Imam是中國對清真寺的領禪的稱呼。

(二)國內的習慣稱謂對于稱謂,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儀歷來十分重視。熱情、謙恭、有禮、得體的稱謂不僅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而且還體現了一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因此,交往中對稱謂一定要謹慎,稍有差錯,就會給交往帶來不利,甚至會貽笑世人。中國人在交往中慣用的稱謂有以下幾種情況。

1、稱他人及其家人交往中為體現對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禮貌修養(yǎng),在稱呼他人及其家人時,常用“尊″、”貴“、”大“、”駕“、”令“、”玉“、”金“、”您“、”兄“、”公“”閣下“等詞,以表明說話人的謙恭和客氣。如稱對方意見為”尊見“;稱對方鄉(xiāng)里或單位為”貴鄉(xiāng)“、 ”貴土“、 ”貴廠“、”貴所“等;稱對方身體為”貴體“、”玉體“,稱對方家眷為”寶眷“、”玉眷“;禰對方親屬為”令尊“(父親)、”令堂“(母親)、”令郎“或”公子“(兒子〉、”令愛‘或“”干金“(女兒)、”令兄“、”令弟“、”令正“(妻子)或”賢內助“;稱來客為”貴客“、”嘉賓“等。

2、謙稱自己及家人在敬稱對方的同時,中國人講究謙虛地稱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如稱自己的見解為“愚見”、“鄙見”、“陋見”;稱自己的身體為“賤軀”;稱自己的著作為“拙文”、“拙著”;稱自己的居所為“寒舍”、“斗室”、“陋室”、“敞齋”。稱比自己輩分高、年紀長的家人,常冠以“家”字,如稱父親為“家父”或“家嚴”,稱母親為“家母”或“家慈”,稱兄嫂為“家兄”、“家嫂”;稱比自己輩分低、年紀小的家人,則常冠以“舍”或“小”、“犬”字,如“舍弟”、“舍妹”、“舍侄”,“小兒”、“小女”、“小婿”、“犬子”、“犬女”等;稱與自己親緣關系較遠的長輩和平輩時,常用“敝”,如“敝姻翁”、“敝衰兄”等。

這種屈尊自己抬高他人的稱謂習慣,是“謙虛為本”的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在現代,我們一方面應注意保持和發(fā)揚這種謙虛的精神;但另一方面,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在社會交往中,尤其在國際間的交往中,應注意把握這種謙虛的尺度,以不致使我們因謙虛過度而痛失良機。另外,也避免一些性別歧視和使人產生不平等感的謙稱,如稱妻子為“賤內”,以及如“陋”、“拙"、”愚“等字眼。

3、職業(yè)稱在與一些職業(yè)特征比較明確的交往對象交往時,為了表示對對方職業(yè)和勞動技能的尊重,應稱其職業(yè)或姓氏加職業(yè),如師傅、大夫、醫(yī)生、老師等。

4、職銜稱對國家干部或有明確職銜的人士,交往雙方通常都熱衷于職銜稱。如書記、廠長、經理、主任、科長、教授、法官、軍官、警官、老板等。

5、通稱過去我國為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在彼此稱謂中不分交往人的年齡、職業(yè)、職務、性別等,一概稱“同志”。但這一稱謂由于“文革”期間曾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且又太單詞,與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不相適應,因此,漸漸被冷落,而代之以“小姐”、“先生”、“女士”等國際通用稱謂。另外,在校學習的學生、在役官兵之間則互稱同學、戰(zhàn)友等。

6、姓氏稱這是我國在稱謂方面的又一與國際慣用稱渭不同的特點,即在稱呼對方時,如對方與自己比較熟悉且是同輩人,常用“老加姓”呼之,如老劉、老趙等;如對方是比自己年紀大的男性,且屬德高望重者,則稱“姓加老”,如張老、李老等;如對方比自己年紀輕、身份低,則稱“小加姓”,如小王、小陳等。

7、親屬稱在與非親屬人士交往中,對對方以親屬稱謂稱之,能給人以親切、熱情、敬重之感,尤其是在非正式場合的民間交往中,使人倍感親情,使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這種稱謂,常常還反映出人們之間的親密程度。

(三)對患者的稱謂患者入院以后角色變了,不管其原有的身份地位怎樣。這時,不同的人會有各自不同的心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希望得到醫(yī)務人員的尊重。而恰當的稱謂就是醫(yī)務人員對患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對患者的稱謂除了可以按照社交場合的稱謂規(guī)范外,還可以按照以下比較簡單的規(guī)則。

1、按年齡稱呼對老年患者可稱為某某大爺、某某大娘,對中年患者可稱為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對青年患者可禰為某某小姐、某某先生,對少年患者可稱為某某同學、某某小朋友。

2、按職務職稱無論是在崗或離崗的,可按患者原有或現有的職務稱為某某首長、某某部長、某某局長、某某所長、某某主任等,也可按患者的職稱稱為某某高工、某某教授、某某總編等。

二、稱謂的要求(一)稱謂的選擇1、要根據雙方交往的深淺程度選擇稱謂一般說來,交往時間越長,程度越深,關系越近,對稱謂就越講究,因為,這時的稱謂,已經成為人們之間關系的“晴雨表”或“測量計”。如當交往雙方已經熟悉并感親切的稱謂突然改變,常會使原本親密的關系顯得生疏起來,使交往雙方的心理距離拉大,而為繼續(xù)交往投下陰影。

2、要根據民族和區(qū)域的界限選擇稱謂由于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人們對不同稱謂的感受會有所不同。人們總喜歡按自己的習慣被他人稱呼。另外,由于交往區(qū)域和場合的不同,也要求人們因時因地,采取適宜的稱謂。例如,對同一交往對象,在不同的交往場合,如私下或公眾場合,在稱謂上就有所區(qū)別。

3、要根據感情色彩選擇稱渭稱謂的不同,其所包合的感情色彩就不同。如對同一交往對象,用通稱、職銜稱、敬稱、親屬稱等分別稱之時,其感情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在這里,親屬稱給人既親又敬之感;敬稱則敬之有余而親情不足;而職銜稱和通稱,只是公事公辦的慣稱,其中的親和敬就大打折扣了(二)稱謂的避諱有些稱謂在特定的場合使用是親切的、自然的,而在其他一些場合則被認為是無禮的或令人不快的,所以,應當有所避諱。

小名:又叫乳名,稱人小名,權利只在長輩,而且只限于家庭范圍。成年以后,不應再喚其小名,公共場合尤其應避諱,否則是對其不尊重。

綽號:又叫外號、諢號、混號、混名。“綽”有寬余之意,綽號是指本名以外,別人根據其某個特征另起的名字,大都含有親昵、憎惡或敬畏、調謔、嘲諷的意味。綽號的種類繁多,大多以比喻的手法,精煉地概括出該人的特征,因此生動形象,易說、易傳。例如,有的以殘疾命名,如“瞎子”、“麻子”、“跛子”、“聾子”、“結巴”、“禿子”等;有的以被稱呼者的個人習慣命名,如“王大侃”;也有以生活狀況命名,如“趙光腚”。俗話說:“足怕走斜道,人怕起綽號。”給別人起綽號并公開稱呼是對他人的不尊,是非常不禮貌的雅號:在古代,文人雅士多以雅號自命,是一種寄情言志的標志。雅,即清高之意,如“某某居士”、“某某齋主”,等等。現今雅號己不多見,僅限于少數學者,在公共場合則不宜提及。自報雅號顯得自命不凡,實則迂腐有余;稱他人雅號,則酸腐十足,易引人嘲笑。

昵稱:是一種親熱的稱呼。一般用于長輩對晚輩、朋友、戀人,或是夫妻之間的稱呼。大多是取名字中的一兩個字,或另有約定。只適用于特定場合或特定時間,在正式場合不宜稱呼排行:一個家庭或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之間依長幼排行的順序稱法。過去的家庭里子女眾多,為了方便,父母常以排行稱呼孩子,意同“小名”。上學后,大多以學名(即大號)代替。這類稱呼在家庭親友以外場合不宜使用。

蔑稱和貶稱:禮貌語言的主旨是對聽話人表示友好和尊敬,蔑稱和貶稱則恰恰相反,是蔑視、輕視聽話人的一種稱謂。如稱農民為“土老帽兒”、“土包子”;稱外國人和外族人為“洋鬼子”、“番蠻子”;稱異地人為“山東棒子”、“東北佬”;稱軍人為“大兵”、“丘八”等等。對他人使用蔑稱和貶稱是不禮貌的表現。

相關資訊
距考試預計還有

考試時間:
2020年5月16-18日
編輯推薦
熱點推薦
2020年護士考試輔導課程熱招
直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