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6月3日,青山悲戚、大雨傾盆,新化縣水車鎮(zhèn)柳白村村民“傾村出動”,為10余年來服務村民的鄉(xiāng)村醫(yī)生鄭太紅出殯。千余人的送葬隊伍,走得很慢。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也幾乎都來了,鎮(zhèn)里的領導和干部代表來了,許許多多的醫(yī)務工作者也來了。
鄭太紅,柳白村衛(wèi)生室醫(yī)生,10余年來,始終堅守醫(yī)德操守,走村入戶治病救人,終年才43歲。大家都知道,鄭醫(yī)生是累死的。
這一走,竟是永訣
5月30日凌晨4時59分,袁云華接到丈夫鄭太紅的電話:“我不行了,你快來?。?rdquo;袁云華哽咽地回憶:“我清楚,他半夜三更打來電話,是真的不行了。我趕緊一邊給姑媽打電話讓她去家里看看,一邊趕緊租車往家里去。再打老鄭的電話時,已經沒有回音。再后來,就是姑媽帶來的噩耗。”
5月29日傍晚,已經連續(xù)幾天沒有休息的鄭太紅,前腳剛邁進家門,又接到病人的求醫(yī)電話。“我去給看個病,一會就回來!”鄭太紅顧不上吃飯休息,丟下一句幾乎每天都說的話,轉身趕往20公里外。“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這句早就習以為常的話,竟然是訣別的最后一句話!”袁云華說。
鄭太紅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喜歡扶貧濟困,就連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人都愛找他看病。鄭太紅每天都超負荷工作,有時一天到晚,連飯都顧不上吃,每天都累得不愛動。但只要有人求醫(yī),他又會從床上彈起來,風風火火趕去。
這一本,全是恩情
袁云華拿出一個破爛不堪的本子,里面記著125筆欠賬,累計127869元。 這一賬本上的125個名字,都是村里和周邊的貧困戶。多年來,他為貧困戶看病只收基本藥費、不收診費,即使沒錢,他也不計較,總是先看病救人、自己墊錢。
鄭能甫有3個孩子,家庭條件特別困難。他流著眼淚說:“我岳母是個老病號,7年來,鄭醫(yī)生每周至少到家里來診治一次,一個來回就是40多公里,至今我們還欠著他3864元醫(yī)藥費,他從來沒找我討要過,我一定要還上。”
有了鄭能甫的開頭,村民們紛紛向記者講述著鄭太紅的感人事跡。71歲的鄭雪華說:“2015年吃年夜飯時,我突然暈倒,兒子打電話給鄭太紅,不到半小時,他就來了……”說到這里,老人泣不成聲。“太紅走了,我們病了可怎么辦?”羅祿云老人揩干淚水說,“2015年大年初一晚上,我發(fā)高燒,太紅來到我家里,忙到后半夜才回去,東西都沒吃一口”。
86歲的伍芬芳在村民的攙扶下,冒著大雨,顫巍巍地走在出殯隊伍的前排,她堅持一定要送鄭醫(yī)生最后一程。她說:“鄭太紅的賬本,這哪是什么賬本??!這一本全是恩情,是懸壺濟世的高尚品德。”
這一生,只為良心
鄭太紅自小家庭貧困。吃慣了苦,讓他更能深刻體會貧困村民的艱辛。初中三年,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且考上了縣里的重點高中。但中考后第三天,他卻踏上了南下打工的火車。他說:“我是大哥,必須挑起家里的擔子,一定要讓兩個弟弟完成學業(yè)。”
20世紀90年代,鄭太紅家庭境況有所好轉。鄭太紅回到家里,一邊務農,一邊拜師學醫(yī)。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鄭太紅來到婁底市衛(wèi)生學校中西結合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成為水車鎮(zhèn)第一個拿到中專文憑的鄉(xiāng)村醫(yī)生。此后,他邊實踐邊自學邊請教,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鄉(xiāng)村名醫(yī)。
10多年來,他走村串戶,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醫(yī)術服務鄉(xiāng)親,幾乎每家每戶都留下過他悉心治病的足跡,經他救治的病人難以計數(shù)。袁云華說:“老鄭總是很忙,不是在看病,就是在看病的路上。”有人曾問過他,你給別人看病,自己又不賺錢,反而經常賒賬墊錢,求的是什么?他卻憨厚地說:“我是個醫(yī)生啊,天職就是治病救人,不能因為錢而喪失良心,眼看病人的痛苦,又怎能忍心因為錢而袖手旁觀呢!”
80歲的袁鳳英說:“太紅走了,我這輩子恐怕再也遇不到這樣的好醫(yī)生了,他醫(yī)術好,醫(yī)德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