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葉的中藥鑒定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了南天竹葉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干燥葉。
【產(chǎn)地分布】生長于疏林及灌木叢中,多栽培于庭院。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葉,洗凈,除去枝梗雜質,曬干。
【藥材性狀】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最末的小羽片有小葉3~5枚,小葉橢圓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0.5~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或紅色。革質。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苦。歸經(jīng)無。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9~15克。外用:適量,搗爛涂敷,或煎水洗。主治肺熱咳嗽、百日咳、熱淋、尿血、目赤腫痛、瘡癰、瘰疬。
【化學成分】主要含木蘭花堿、維生素C、南天竹氰苷、穗花杉雙黃酮、南天竹苷A等成分。
【使用禁忌】尚不明確。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