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苦石蓮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來源于豆科植物喙莢云實Caesalpinia minax Hance.的種子。
【產地分布】生于山溝中空曠的溪旁、路邊或灌木叢中。分布于云南、廣西、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8~9月采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干。
【藥材性狀】橢圓形或長圓形,兩端鈍圓,長1.2~2.2厘米,直徑0.7~1.2厘米,外面黑褐色或暗棕色,光滑,有的具細密的環(huán)狀橫紋或橫裂紋,基部有珠柄殘基,旁有小圓形的合點。質堅硬,不易破開。種皮厚約1毫米,內表面灰黃色,平滑而有光澤;除去種皮,可見2片棕色肥厚的子葉,富油質,子葉中間有淺棕色的胚芽及胚根。氣微,味極苦。
【性味歸經】性苦,味寒。歸心經、脾經、腎經。
【功效與作用】散瘀、止痛、清熱、去濕。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臨床應用】用量6~9克,內服煎湯;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用于治療噦逆、痢疾、淋濁、尿血、跌打損傷。
【化學成分】種子含呋喃二萜型內酯:caesalmic A、B。
【使用禁忌】虛寒無火者忌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