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殼的中藥鑒定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了罌粟殼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罌粟科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干燥成熟果殼。
【產(chǎn)地分布】由國家指定農(nóng)場進行栽培,嚴格管理。
【采收加工】秋季將成熟果實或已割取漿汁后的成熟果實摘下,破開,除去種子和枝梗,干燥。
【藥材性狀】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狀,直徑1.5~5厘米,長3~7厘米。外表面黃白色、淺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澤,無割痕或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6~14條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基部有短柄。內(nèi)表面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黃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點。體輕,質脆,氣微清香,味微苦。
【性味歸經(jīng)】性平,味酸、澀。歸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腎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斂肺,澀腸,止痛。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斂肺澀腸藥。
【臨床應用】內(nèi)服:1~2g。外用:適量。用治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
【化學成分】罌粟殼含少量嗎啡,可卡因,蒂巴因、異紫堇杷明堿、罌粟堿、原阿片堿和罌粟殼堿等成分。由愈合組織中得到:血根堿,二氫血根堿,膽堿,隱品堿以及原鴉片堿。
【使用禁忌】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孕婦及兒童禁用;運動員慎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