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的中藥鑒定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了蒼耳子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帶總苞的胞果。
【產(chǎn)地分布】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分布于全國各地。
【采收加工】8~9月果實成熟時摘下曬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實,除凈雜質(zhì),曬干。炒蒼耳子:取凈蒼耳子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去刺,篩凈。
【藥材性狀】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1.7厘米,直徑4~7毫米。表面黃綠色、棕綠色或暗棕色,著生多數(shù)長約2毫米的鉤刺。一端有兩根較粗大的尖刺,分離或相連,外皮(總苞)堅韌,內(nèi)分2室,各藏1個小瘦果。瘦果略呈紡錘形,一面較平坦,果皮灰黑色,紙質(zhì);一端具1刺狀突起的柱基;種子淺灰色,種皮膜質(zhì),內(nèi)有2片子葉,胚根位于尖端。氣微弱,味微苦、油樣。以粒大飽滿、色黃綠色者為佳。
【性味歸經(jīng)】性溫,味辛、苦。歸肺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散風濕、通鼻竅、殺蟲。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溫解表藥。藥理研究表明,蒼耳子煎劑有鎮(zhèn)咳、降血糖、降壓、抗菌、消炎以及抗凝血酶作用。
【臨床應用】用于治療風寒頭痛、鼻酸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內(nèi)服,煎湯,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化學成分】含脂肪油9.2%,主要成分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麻酸、蠟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及β-谷甾醇、卵磷脂、腦磷脂。此外,還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以及糖類、有機酸等。
【使用禁忌】虛性頭痛、痹痛禁服。有毒,劑量過大可致中毒,輕者表現(xiàn)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繼則出現(xiàn)頭昏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心率增快或減慢,低熱出汗,兩頰潮紅而口鼻周圍蒼黃或出現(xiàn)輕度黃疸,肝腫大。嚴重時可發(fā)生昏迷抽搐,休克,尿閉,胃腸道大量出血或出現(xiàn)肺水腫以致呼吸、循環(huán)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