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類中藥——紅絲線的中藥鑒定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了全草類中藥——紅絲線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爵床科植物山藍Peristrophe baphica(Spreng.)Bremek.的地上部分。
【產(chǎn)地分布】生路邊,草地或林下、路旁、溪邊等陰濕處,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藥材性狀】本品多為長20~40cm的帶葉莖枝。莖近圓柱形,略彎曲,綠褐色至黑棕色,多分枝,直徑0.3~0.6cm,有明顯膨大、屈膝狀的節(jié),節(jié)間長5~10cm,幼枝被柔毛;質(zhì)脆,易斷,斷面有白色的髓或中空。葉皺縮或破碎,展平后為卵形或?qū)捖研?,長2~5cm,寬2~4cm,兩面被紫色柔毛,綠褐色或黑褐色,搗爛置開水中,片刻即見水中有紅線狀滲出物,稍久,水全部紅色,故名“紅絲線”。花紫褐色。于葉腋或枝端偶見。氣無,味淡微溫。以葉多、綠褐色者為佳。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辛、苦。歸肺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熄風,散瘀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臨床應用】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倍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或搗汁滴耳。主治肺熱咳嗽,肺癆咳血,吐血,小兒驚風,咽喉紅腫,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癰腫瘡癤,瘰疬,跌打腫痛,外傷出血,毒蛇咬傷。
【化學成分】地上部分含3,5-吡啶二酰胺 (3,5-pyridinedicarboxamide)、 羽扇豆醇 (Iupeol)、豆甾醇(stigmaster01)、β-谷甾醇 (β-sitostcr01)、豆甾醇葡萄糖苷(stigmasterol)、 β-谷甾醇葡萄糖苷(β-sitosteryl glucoside)和尿囊素(allantoin)等。
【使用禁忌】孕婦忌服。注意:此紅絲線不是粵北、東江地區(qū)常用的跌打、風濕草藥紅絲線。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guān)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