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了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如下,希望對各位初級護師考生備考復習有所幫助。
頸椎病的癥狀變化多端,因而造成了診斷上的困難。發(fā)病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年齡較輕者少見。起病緩慢,開始時并不引起注意,僅為頸部不適,有的表現為經常"落枕",經過一段時間,逐漸表現出上肢放射痛逐漸出現。上頸椎的病變可以引起枕后部痛、頸強直、頭昏、耳鳴、惡心、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發(fā)作性昏迷及猝倒;中頸椎的骨贅可以產生頸3~5根性疼痛及頸后肌、椎旁肌萎縮,膈肌亦可受累;下頸椎的病變可產生頸后、上背、肩胛區(qū)及胸前區(qū)的疼痛以及頸5~胸,的神經根性疼痛。中下頸椎的病變可壓迫脊髓,產生癱瘓。
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是非手術療法。對于輕型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即可減輕癥狀,再輔以針灸、理療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為限制頸部活動,可以佩帶頸圈。一般癥狀在2周~1月內可以緩解。如果癥狀仍明顯,則應進行牽引治療。
Semmes及Murphy在手術中曾刺激后縱韌帶或纖維環(huán)均可引起肩胛內側、枕后及胸前區(qū)的疼痛,有人在手術時將普魯卡因封閉神經根后并將其拉開,壓迫突出物上的后縱韌帶,也會引起肩胛骨內緣、肩部、枕部、頸部及胸前壁的疼痛。如果沒有纖維環(huán)及后縱韌帶的破裂,則疼痛較輕及較模糊,這說明這些癥狀與神經根無關。
除脊髓型頸椎病外,可以牽引治療。頸部牽引是頸椎病非手術療法的主要手段,牽引的目的是使頸椎間隙得到拉開,減少突出物所起的壓迫作用。但實際上牽引的作用主要還是使頸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頸肌的痙攣。
臥床牽引時病人仰臥于床上,頭部床腳抬高,用四頭帶與身體縱軸呈30°角方向牽引,重量為3kg,每牽引2小時休息1小時,可1日多次。1月為一療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大多數均可通過牽引得到治愈。牽引療程結束,癥狀緩解或減輕,仍需應用頸圈固定。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初級護師考試精華知識點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初級護師欄目!我們提供專業(yè)的備考經驗技巧、精煉的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