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了外毒素和內毒素的特點及區(qū)別如下,希望對各位初級護師考生備考復習有所幫助。
外毒素和內毒素是細茵產生的兩大類毒素物質。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謝過程中分泌到菌體外的物質。產生外毒素的細菌主要是一些革蘭氏陽性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少數革蘭氏陰性菌如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等也能產生外毒素。我們把產生外毒素的細菌接種到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經過濾除培養(yǎng)液中的細菌,即可得到外毒素。外毒素的化學成分是蛋白質。毒性極不穩(wěn)定,對熱和某些化學物質敏感,容易受到破壞。用3%~4%的甲醛溶液處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較強,能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毒性很強,例如純化的肉毒桿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殺死2000萬只小鼠,對人的最小致死量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鉀強1萬倍。細菌產生的外毒素對組織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選擇性,各自引起特殊的臨床癥狀。如白喉桿菌產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體細胞蛋白質的合成,使細胞變性死亡,導致心肌炎、腎上腺出血和神經麻痹;破傷風桿菌產生的是破傷風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腦,引起肌肉的痙攣和強直;霍亂桿菌產生的腸毒素作用到小腸粘膜,使粘膜細胞分泌功能加強,引起嚴重的嘔吐和腹瀉。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細菌在生活時不能釋放出來,當細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壞菌體時才釋放出來,因而稱為內毒素。常用超聲波處理細菌或反復凍融細菌的方法制備內毒素。內毒素化學成分比較復雜,它是磷酸-多糖-蛋白質的復合物。主要成分為脂多糖。其性質較穩(wěn)定、耐熱、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沒有組織器官選擇性,不同病原菌所產生的內毒素引起的癥狀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機體體溫升高、腹瀉和出現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組織損傷現象。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初級護師考試精華知識點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初級護師欄目!我們提供專業(yè)的備考經驗技巧、精煉的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