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直播公告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利尿藥的生理學概述是2016年公衛(wèi)醫(yī)師大綱變動的部分,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尿的生成過程包括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
血液流經腎小球,除蛋白質和血細胞外,其他成分均可經腎小球濾過而形成原尿。正常人每日生成的原尿可達180L左右,但絕大部分被重吸收。影響原尿量的主要因素是腎血流量和有效濾過壓。有些藥物(如強心苷、氨茶堿)能通過增加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使原尿量增多,但由于存在球-管平衡的調節(jié)機制,終尿量增加并不多,只能產生較弱的利尿作用。
正常人每日排出終尿僅1~2L,約占原尿量的1%,而99%的水、鈉被腎小管重吸收。如果藥物能使腎小管重吸收減少1%,則終尿量可增加1倍。由此可見,腎小管是利尿藥作用的重要部位。利尿藥的作用強度主要又以其對腎小管作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根據各段腎小管對Na+、Cl-和水等重吸收的特點將腎小管分為以下不同部位:
1.近曲小管原尿中85%的NaHCO3、40%的NaCl、葡萄糖、氨基酸在此段被重吸收。該段Na+主要通過鈉泵和H+-Na+交換的方式被重吸收。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內的H+來自H2CO3,而H2CO3由碳酸酐酶催化CO2和H2O生成。低效利尿藥乙酰唑胺可通過抑制碳酸酐酶,減少H+的生成,抑制H+-Na+交換,促進Na+排出產生利尿作用。但由于受近曲小管以下各段腎小管代償性重吸收增加的影響,乙酰唑胺的利尿作用較弱,而且易致代謝性酸中毒,現已少作利尿藥使用。
.....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