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直播公告
![](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2.png)
閆敬之 2月13日 19:00-21:00
詳情![](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2.png)
網校老師 2月8日 09:00-21:00
詳情過去,對中醫(yī)的診斷手段只談望、聞、問、切四大診。對腹診有的根本漏而不談,有的雖提及、也只聊聊數語帶過。其實,中醫(yī)的腹診源遠流長,它源始于先秦時期,《內經》中即已總結和奠定了腹診的理論和框架;東漢張仲景在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醫(yī)學教育 網原創(chuàng)了腹診,擴展了其臨床運用的范圍。漢后的各代中其術經久不衰,且隨著唐代醫(yī)學的東傳而遠紹于日本并得以發(fā)揚光大。
大家都知道,腹診的主要內容就是醫(yī)師通過詢問有關病人胸腹部的諸種感覺并進行胸腹按壓和望、觸等診察手段以判斷其體內臟腑經絡、氣血盛衰和陰陽變化的一種診斷方法和途徑,它基本上屬于中醫(yī)的切診范疇,當然通常也伴隨著有關的望診。
我國最早醫(yī)經《黃帝內經》中,在總結先秦診病經驗時,即明確指出,觀察病人體表形色的反映,就可推知其內臟的隱伏病變,在《靈樞》中彰明較著地提出,這是一種醫(yī)學教育 網原創(chuàng)“司外揣內”(即從外形來揣測其內部病證)的基本診病方法和措施,并為腹診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腹診的理論根據是什么呢?早在《內經》中就闡述了腹診與人體經脈的分布及循行路線有關,因為臟腑通過經脈相連,氣血賴經脈運行;經脈又通過絡脈、經筋、皮部而與胸腹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故通過體外胸腹的診察,就可以反映體內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變化情況。同時,由于不同的經絡在胸腹的分布和循行部位不一樣,其所屬的臟腑也不同,因此不同的部位反映出的體內病變也就不同。其次是臟腑在體內所居的部位不同,則外應胸腹的部位也不一樣。故后世腹診中胸腹不同部位與五臟關系的研究,不大都是以此為依據而開展的。
《內經》除了提出腹診的一些基本原理外,還提出了一些包括視形色、察胸腹部肌膚腠理的色澤、厚薄、粗密、潤燥等;察寒溫,以肌膚的涼熱來判斷正氣的消長與病邪的性質;診虛里部位以察知宗氣的盛衰,疾病的預后等具體內容,奠定了后世腹診發(fā)展的框架。以后隨著漢、唐、隋、宋、金元、明、清、各朝的繼承和發(fā)展,其內容已不斷得到補充與完善。并于唐代年間傳入日本,且有“難經派”與“傷寒派”的分流而受到日本醫(yī)學、特別是漢皇醫(yī)學的重視和闡揚,并起到了承先啟后,發(fā)揚光大的重要作用。
腹診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幾千年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已日趨完善,但中、日兩國傳統(tǒng)醫(yī)學間的腹診內容卻有著“同”與“異”的不同變化。如從辨證方面看,中醫(yī)腹診只是作為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很少有人單憑某一胸腹指征就作出是什么證型和用什么方藥的判斷。而日本漢醫(yī)學教育 網原創(chuàng)方醫(yī)的腹診辨證,則實質上是以腹診指征為中心的方劑或證候的組合,如對胸脅苦滿可分成大、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腹證;又如心下痞硬可分為痞堅、堅硬、石硬、堅滿等證型;動悸可分成心中悸、心下悸、臍上悸、臍旁悸等證型可為例證。
對辨證主要手段的認識上,中醫(yī)幾乎都只把腹診視為一種輔助方法,而日本漢方醫(yī)則視腹為生命之本,視腹診為“方證相對”的主要手段。
在辯證性和穩(wěn)定性上,在整體的辯證的認識論的基礎上,反映在腹診方面中醫(yī)也常認為同一種腹癥可反映出不同性質的證型,如診腹?jié)M,有時認為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有時亦據全身表現而認為上下痛不可觸者非實證…諸如此類的辨證性和靈活性,在中醫(yī)腹診中屢見不鮮;而日本則強調腹診時方劑與適應證間的穩(wěn)定性,特別是對經方的運用更嚴格要求原方原量,全不講究靈活辨證的原則性。
閆敬之 2月13日 19:00-21:00
詳情網校老師 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