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AnnPharmacother》的一項研究考察了在危重癥患者中使用Sheiner-Tozer方程,游離和校正總苯妥英血藥濃度水平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苯妥英是重癥監(jiān)護室(ICU)控制病情發(fā)作和預后的一種常用治療藥物。臨床使用Sheiner-Tozer方程校正低白蛋白血癥的總苯妥英水平的效果仍然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評價Sheiner-Tozer方程預測苯妥英血藥濃度的相關性。
從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21日,在成人ICU中開展了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符合如下研究條件的患者:年齡≥18歲,入住ICU,在用苯妥英前、后48小時內(nèi)測白蛋白水平,同時測苯妥英總的和游離血藥濃度。研究終點為在危重癥低白蛋白血癥患者中使用Sheiner-Tozer方程解釋游離和校正苯妥英血藥濃度的相關性和一致性水平。
本研究共分析了238例患者。校正后總的苯妥英水平和游離苯妥英水平的均值分別為16.1±8.1和1.5±0.8μg/mL(r=0.817;P<0.001)。校正后苯妥英濃度傾向于過高估計游離水平。
在危重癥患者中使用Sheiner-Tozer方程,游離和校正總苯妥英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然而,解釋存在不一致,主要是因為校正濃度過高估計了游離水平。這一不精確性將導致這一人群中苯妥英相關決策不準確。因此,應該使用游離苯妥英水平。
苯妥英蛋白結(jié)合率超過90%,現(xiàn)在對于其游離濃度的規(guī)定是1~2mg/L,總血藥濃度為10~20mg/L.現(xiàn)在更普及地測得的血藥濃度為總血藥濃度,但真正能發(fā)揮藥效的是游離血藥濃度,對于低蛋白血癥的患者直接使用測得的總血藥濃度是不準確的,Sheiner-Tozer方程旨在校正低白蛋白血癥患者的總血藥濃度,但這樣的校正方程很難精確,也許從技術角度著手使游離血藥濃度測量方法普及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