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整理尿有形成分考點,供醫(yī)學檢驗技士考生輔導。
尿有形成分的質量控制
影響尿沉渣檢驗結果的因素較多,如尿酸堿度和滲透壓的影響。因此,必須強調尿沉渣檢查質量控制。
1.標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鮮、隨機中段尿。要避免污染。盡量不加防腐劑。詳細可參照“尿標本采集”。
2.使用標準器材: 如一次性清潔干燥容器、標準尿離心管、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
3.采用可靠尿沉渣質控物: 如無質控品,也可用患者新鮮尿標本作重復性試驗進行考核。
4.我國尿沉渣檢查標準化要求:
①標準化操作:取尿10mL離心,采用水平式離心機,有效離心半徑15cm×1500r/min,相對離心力(RCF)400g,離心5min.手持離心管45°~90°棄除上層尿,保留0.2ml尿沉渣,輕輕混勻后,取1滴(大約50μL)置載玻片上,用18mm×18mm或22mm×22mm的蓋玻片覆蓋后(注意防止產生氣泡)鏡檢。首先在低倍鏡視野(10×10)下觀察尿沉渣分布的情況,再轉高倍鏡視野(10×40)仔細觀察細胞;檢查細胞,應觀察10個高倍視野,檢查管型,應在觀察20個低倍鏡視野,分別記錄每個視野的細胞和管型數,計算平均值報告;
如數量過多可報告有形成分所占視野的面積情況,如1/3視野、1/2視野、滿視野等。報告形式為:細胞xx/HPF;管型:XX/LPF.②建議逐步實行尿沉渣定量板法報告方式(xx/μL);還可采用尿沉渣分析工作站檢查法,該法通過蠕動泵自動定量將尿沉渣吸入,并自動懸浮在流動池內,鏡檢后自動沖洗并定量報告,此2種方法均可實行標準化。
5.與各種尿化學分析法互相參照。
尿有形成分的檢查方法
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經離心沉淀、在顯微鏡下見到的尿有形成分。這些成分可來自腎臟或尿道脫落的細胞、形成的管型、結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蟲等。
尿沉渣檢查可以彌補尿理、化檢查不足造成的漏診,對輔助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定位診斷、鑒別診斷及預后判斷等有重要意義。目前,尿有形成分檢查常用的方法除了傳統(tǒng)一般光學顯微鏡檢查法和儀器檢查法之外,還有特殊顯微鏡的檢查,主要有:
1.相差顯微鏡法: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現象照射標本,產生明暗不同的反差進行識別,有助于辨別透明管型、不典型紅細胞、新鮮尿中血小板。
2.偏振光顯微鏡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對具有雙折射性的物體進行鑒別,如可顯示鹽類結晶的精細結構。
3.透射電鏡法:利用電子束作為“照明波源”可明顯提高分辨率,將尿沉渣標本切成超薄片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準確分辨出細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血小板管型、粗顆粒管型和細顆粒管型等。
尿有形成分的方法學評價
1.顯微鏡檢查:目前,尿沉渣檢查雖可用尿沉渣分析儀進行定性或定量檢查。但迄今為止,仍無任何一種儀器可以完全代替顯微鏡檢查,尿沉渣顯微鏡檢查仍然是一種方法簡便、價廉、結果最可靠的檢查方法,尿沉渣顯微鏡檢查同時也是最重要參考方法。
(1)直接鏡檢法:簡便但陽性率低,重復性差,易漏診。僅適用于急診有明顯混濁血尿、膿尿的檢查。
(2)離心法:敏感陽性率高,但操作較瑣費時。國內外對臨床尿沉渣檢查方法,已制定了標準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計數板法:使尿沉渣檢查更符合標準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識別細胞、管型等。
1)Sternheirner-Malbin(SM)染色法:為常用的染色方法,能辨別管型尤其是透明管型及各種形態(tài)的紅細胞、上皮細胞,并能區(qū)別存活及死亡的中性粒細胞和檢出閃光細胞。
2)巴氏染色法:觀察有形成分的微細結構,對泌尿道腫瘤細胞和腎移植排異反應具有診斷意義。
3)其他特殊染色:①尿沉渣結合細胞化學染色、熒光抗體染色和酶免疫化學染色法:可清晰地辨別各種細胞、管型的形態(tài)結構。②細胞過氧化物酶染色:根據粒細胞含過氧化物酶的特點,可鑒別不典型的紅細胞與白細胞,并可區(qū)別中性粒細胞管型及腎上皮細胞管型。③酸性磷酸酶染色:可區(qū)分透明管型與顆粒管型。④阿利新藍、中性紅等混合染色:可辨別白細胞種類和細胞存活情況;區(qū)分正常紅細胞、小紅細胞、影紅細胞及上皮細胞、管型種類。
(5)偏振光顯微鏡檢查:可識別脂肪管型中的脂肪成分,如膽固醇酯,在管型的黑色背景中嵌有大小不等的明亮球體,中心為黑色的十字架形狀,又稱馬爾他“十字”;鑒別和確認尿沉渣中各種結晶。
2.儀器法: 靈敏度較、重復性好,速度快,效率高;但目前尿沉渣分析儀特異性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