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經(jīng)》:主解百毒,辟溫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
2.《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3.《藥性論》: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NI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4.《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風腫毒,口氣疳NI。5、《湯液本草》:《主治秘訣》,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fā)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止齒痛、乳蛾,痄腮。
7.《綱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后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8.《醫(yī)學啟源》:升麻,若補其脾胃,非此為引不能補。若得蔥白、香芷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陽,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傷風之藥也?!吨髦蚊匾吩疲溆谜哂兴模菏肿汴柮饕?jīng)一也;升陽于至陰之下二也;治陽明經(jīng)分頭痛三也;去皮膚風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9.李杲:升麻,發(fā)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又引甘溫之藥上升,以補衛(wèi)氣之散而實其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于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縮急。凡胃虛傷冷,郁遏陽氣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齒痛;人參、黃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10.《湯液本草》:東垣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發(fā)出陽明經(jīng)汗,或失之過,陽明經(jīng)燥,太陽經(jīng)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jīng)圣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止是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耳。仲景云,太陽病,若發(fā)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zhuǎn)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
11.《綱目》: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nèi)傷,脾胃引經(jīng)最要藥也。升麻葛根湯,乃發(fā)散陽明風寒藥也,時珍用治陽氣郁遏及元氣下陷諸病、時行赤眼,每有殊效。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并宜此藥活法治之。《素問》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窺其奧而闡其微者,張潔古、李東垣二人而已。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發(fā)熱時,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氣弱或泄瀉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湯,則見斑后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
12.《本草匯言》:升麻,散表升陽之劑也。療傷寒、解陽明在表(發(fā)熱,頭額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發(fā)痘瘄于隱密之時,化斑毒于延綿之際。但味苦寒平,所以風寒之邪,發(fā)熱無汗;風熱之邪,頭風攻痛,并目疾腫赤、乳蛾喉脹,升麻并皆治之。又如內(nèi)傷元氣,脾胃衰敗,下陷至陰之分;或醉飽房勞,有損陽氣,致陷至陰之中;或久病瀉痢,陽氣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陰絡(luò)受傷,淋瀝不止;或胎婦轉(zhuǎn)胞下墜,小水不通;或男子濕熱下注,腰膝沉重;或瘡毒內(nèi)陷,紫黑脹痛;或大腸氣虛,或肛墜不收,升麻悉能療之。此升解之藥,故風可散,寒可驅(qū),熱可清,瘡疹可解,下陷可舉,內(nèi)伏可托,諸毒可拔。又諸藥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觀其與石膏、甘草治齒痛,與人參、黃芪補上焦不足,與桔梗、款冬治肺癰膿血,意可見矣。
13.《本草正》:升麻,凡癰疽痘疹,陽虛不能起發(fā)及瀉痢崩淋,夢遺脫肛,陽虛下陷之類,用佐補劑,皆所宜也。若上實氣壅,諸火炎上及太陽表證,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氣散,若血氣太虛,及水火無根者,并不可用。
14.《藥品化義》:升麻,善提清氣,少用佐參、芪升補中氣。柴胡引肝氣從左而上,升麻引胃氣從右而上,入補中益氣湯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陽之氣上升而濁陰之氣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發(fā)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參、芪益氣聰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煩熱。若勞碌傷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動陽氣,助火生痰,忌之。15、《本草新編》:升麻,必須同氣血藥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為君臣,世慮其散氣,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多用之時,如《本草綱目》、《經(jīng)疏》尚未言及。夫升麻之可多用者,發(fā)斑之癥也。凡熱不太甚,必不發(fā)斑,惟其內(nèi)熱之甚,故發(fā)出于外,而皮毛堅固,不能遽出,故見斑而不能驟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藥,欲退斑必須解其內(nèi)熱,解熱之藥,要不能外出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之類,然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借升麻以引諸藥出于皮毛,而斑乃盡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外出,勢必熱內(nèi)走而盡趨于大小腸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難于解,此所以必須多用,而火熱之毒,隨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之類而行盡消化也。大約元參、麥冬用至一、二兩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錢,少則四錢、三錢,斷不可止用數(shù)分與一錢已也。以升麻為止血之藥,此不知仲景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須地黃,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過用其引地黃入于肺與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數(shù)分,便能相濟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錢之外也。
16.《本經(jīng)逢原》:升麻、葛根能發(fā)痘,惟初發(fā)熱時可用,見點后忌服,為其氣升,發(fā)動熱毒于上,為害莫測,而麻疹尤為切禁,誤投喘滿立至。按升麻屬陽、性升,力能扶助陽氣捍御陰邪,故于淋帶、瀉痢、脫肛方用之,取其升舉清陽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參、蓮肉,扶胃進食,大有神效。
17.《本草求真》:升麻,似與葛根一類,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蔥白入肺,發(fā)散風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陽明頂巔頭痛、齒痛,引參、芪能入脾胃補脾,且同柴胡能引歸、芪、白術(shù)甘溫之藥以補衛(wèi)氣之散而實其表。不似葛根功專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諸藥以實衛(wèi)氣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則入陽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氣,則柴胡能升少陽肝經(jīng)之陽,升麻能升陽明胃經(jīng)之陽,一左一右,相須而成。
18.《本草正義》:升麻,其性質(zhì)頗與柴胡相近,金、元以來亦恒與柴胡相輔并行,但柴胡宣發(fā)半表半里之少陽而疏解肝膽之抑遏;升麻宣發(fā)肌肉腠理之陽明而升舉脾胃之郁結(jié),其用甚近,而其主不同,最宜注意。故脾胃虛餒,清氣下陷諸證,如久泄久痢,遺濁崩帶,腸風淋露,久痔脫肛之類,茍非濕熱阻結(jié),即當提舉清陽,非升麻不可,而柴胡猶為升麻之輔佐,東垣益氣升陽諸方,亦即此旨,并非以升、柴并轡楊鑣也。至于肝腎之虛,陰薄于下,陽浮于上,則不可妄與升舉,以貽拔本之禍,亦與柴胡同耳。升麻能發(fā)散陽明肌腠之風邪,透表發(fā)汗,其力頗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陰虛熱自內(nèi)發(fā)者不可妄試。又上升之性,能除巔頂風寒之頭痛,然亦惟風寒外邪宜之,而肝陽上陵之頭痛,又為大忌,瀕湖謂升麻治陽陷眩運,則頭目眩運,肝陽最多,所謂陽陷,甚不可解,恐非升提之藥所宜也。東垣謂止陽明齒痛,蓋用以引清胃之藥,入于陽明經(jīng)耳,非升麻能止齒痛也。
1、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解肌透疹,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
2.宣毒發(fā)表湯(《痘疹仁端錄》),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熱無汗,咳嗽咽痛。
3.升麻鱉甲湯方(《金匱要略》),治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者。
4.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治氣虛下陷,少氣懶言,發(fā)熱,自汗,渴喜溫飲,久瀉,久痢,子宮下垂,脫肛,清陽下陷等證。
5.升麻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益氣升陷,治胸中大氣下陷,氣促急短,呼吸困難,脈沉遲微弱。
6.舉元煎(《景岳全書》),益氣升提,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重危等證。
7.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閉塞,津液不通。
8.升麻湯(《圣濟總錄》),治心有風熱,遍生浸淫瘡。
9.升麻湯(《圣濟總錄》),治癰疽始作堅硬,皮膚紫赤,惡寒壯熱,一、二日未成膿者。
10.治療產(chǎn)后惡物不盡 或經(jīng)一月、半歲、一歲:升麻三兩.以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再服.(《備急千金要方》)
11.治療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間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刮去皮)、牡丹皮、白芍藥各半兩 甘草三分.上銼粗末 每服一兩 水一升半 煎至五合 去滓 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湯)
【用法用量】 3 ~9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
(1)該品發(fā)表力弱,一般表癥較少應(yīng)用,因其透發(fā)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常與葛根配合應(yīng)用。該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熱、身發(fā)斑疹以及瘡瘍腫痛,升麻又可配銀花、連竅、赤芍、當歸等同用。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胡相似,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并多配補氣藥黨參、黃耆以升陽舉陷。
(2)升麻一藥,主要有升舉透發(fā)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它的升舉透發(fā)的功用與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較強,配柴胡則用于升提,配葛根則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這是它的特點,配黃連、石膏可用治胃火齒痛,配黃芩、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可用治頭面丹毒。
【摘錄】《中國藥典》
【考證】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別錄》: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2.陶弘景:(升麻)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復(fù)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
3.《本草抬遺》: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
4.《開寶本草》:升麻,《別本》注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5.《本草圖經(jīng)》:升麻,今蜀、漢、陜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并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栗穗白色,六月以后結(jié)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須。二月、八月采,日暴干。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秳e錄》: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陶弘景:(升麻)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復(fù)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本草抬遺》: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堕_寶本草》:升麻,《別本》注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侗静輬D經(jīng)》:升麻,今蜀、漢、陜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并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栗穗白色,六月以后結(jié)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須。二月、八月采,日暴干。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興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 的早春展葉前的幼嫩的莖。又稱苦菜,苦里牙。升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至三回三出復(fù)葉,互生,小葉卵形。早春把幼嫩(展葉前)的升麻莖經(jīng)制作后食用,清香爽口,略帶苦味。奇妙的是吃一口升麻再吃一口小米粥則變苦為甜,原來因小米內(nèi)的多糖類與升麻的阿魏酸和異阿魏酸、發(fā)生水解反應(yīng)而生成蔗糖和果糖之故。
幼葉同樣可作涼拌菜,炒菜或主食菜餡。具有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治胃炎、牙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可作野菜。
升麻,是中醫(yī)治療子宮脫垂、脫肛的要藥。它性味甘辛、微寒,有發(fā)表透疹解毒、升陽舉陷之功效。說起升麻藥名的由來,還有個故事呢。
從前,有一戶姓趙的人家,爹在外做小買賣,娘在內(nèi)持家,女兒青梅幫助別人家洗點衣服補貼家用。日子雖然清苦,倒也和和美美。不料青梅娘得了子宮脫垂病,沒幾天竟臥床不起,不能進食,面色蒼白。青梅父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請郎中治療,幾劑藥下去沒見好轉(zhuǎn),看來青梅娘快要不行了。
一天,青梅對雙眉緊鎖的爹說:“爹,發(fā)愁也沒有用,這樣吧,我們貼個告示,誰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給他。”青梅爹十分吃驚:“女兒呀,婚姻大事豈能兒戲!”青梅勸道:“家中窮苦,我們沒有錢給娘治病。娘勞苦一生,我們可不能讓她就這么走了。我已經(jīng)決定了,不論富貴貧賤,殘老鰥丑,只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給他。”青梅爹看看女兒,想想日子一貧如洗,只得同意了,于是貼出了治病招親的告示。晚上,青梅夢見了一位老神仙對她說:“青梅呀,你救母的一片孝心感動了上蒼。玉帝派我告訴你一句話:‘竹馬到來日,洞房花燭時。’切記切記!”青梅醒來后百思不解其意。
說來也巧,有一個窮苦的青年,父母雙亡,以采藥為生。一天晚上,他也夢見一位老神仙對自己說:“牢記‘竹馬送來日,洞房花燭時’,快上山挖仙藥,能成就好姻緣。”第二天,他就聽說了青梅家治病招親的事兒。于是,他立刻背上藥簍去找老人們曾說過能治療子宮脫垂病的“竹馬”。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在一片野草下發(fā)現(xiàn)了跟傳說吻合的棕黑色的“竹馬”,急忙挖出來,給青梅家送去。青梅娘喝了幾天用“竹馬”熬的藥后,病漸漸地好了起來。青梅和那位青年成了親,一家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生活。人們由此知道了“竹馬”的神奇功效,一傳十,十傳百,天長日久,“竹馬”被傳成了“升麻”,于是就作為一味中藥名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