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手機網(wǎng)
護士資格手機網(wǎng)欄目

手機網(wǎng)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weisheng

搜索|

內(nèi)科護理:白細胞減少癥

2012-06-04 08:47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白細胞減少癥有哪些臨床表現(xiàn)

  白細胞減少常繼發(fā)于多種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原發(fā)病為主。多數(shù)白細胞減少者病程常短暫,呈自限性,無明顯臨床癥狀或有頭昏、乏力、低熱、咽喉炎等非特異性表現(xiàn)。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而粒細胞減少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易有反復的感染。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危險性與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減少的時間和減少的速率直接相關(guān)。

  粒細胞缺乏與一般的白細胞減少表現(xiàn)完全不同,起病熱、出汗、周身不適。幾乎都在2~3天內(nèi)發(fā)生嚴重感染。肺、泌尿系、口咽部和皮膚最易發(fā)生感染。黏膜可有壞死性潰瘍。由于介導炎癥反應的粒細胞缺乏,所以感染時的體征和癥狀通常不明顯;如嚴重的肺炎在胸片上僅見輕微浸潤,亦無膿痰;嚴重的皮膚感染不致形成疥腫;腎盂腎炎不見膿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進展為膿毒血癥,死亡率甚高。本癥常見的病因是藥物反應,可有相關(guān)的病史。停用藥物經(jīng)搶救治療,體溫恢復正常,外周血白細胞回升,表示病情好轉(zhuǎn)。

  慢性特異性粒細胞減少癥:系慢性粒細胞減少癥中最常見的類型。以中青年女性較多見,無明確的特殊服藥史及化學品接觸史。臨床無癥狀或有疲勞、低熱、盜汗或失眠等。周圍血細胞及骨髓涂片檢查均無特殊發(fā)現(xiàn)。

  周期性粒細胞缺乏癥:以反復周期性粒細胞減少伴全身乏力、發(fā)熱及輕度感染為其特點,大多數(shù)病人于嬰兒期即起病,也可起病較晚??衫奂凹彝ブ袔讉€成員。發(fā)作期約4~14天,間歇期12~35天,癥狀可完全消失。

  家族性良性粒細胞減少癥:系顯性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發(fā)病年齡較大,成間歇發(fā)作,粒細胞中度減少,過程良好。骨髓象粒系停滯于中幼和晚幼粒階段,可伴有低丙種球蛋白血癥。隨年齡增長,可自行緩解。

  病人僅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無原發(fā)病亦無反復感染者可統(tǒng)稱為良性粒細胞減少癥,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細胞減少癥在內(nèi)。

  白細胞減少癥有哪些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shù)多在2~4×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減低。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正常。

  2.骨髓象

  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礙。有的粒細胞有空泡、中毒顆粒及核固縮等退行性變。骨髓象除了解粒細胞增殖分化情況外,還可明確有無腫瘤細胞轉(zhuǎn)移。

  3.粒細胞邊緣池的檢查

  方法有幾種,如用同位素DF32P標記自身中性粒細胞進行檢查,結(jié)果確切,但受條件限制,難廣泛開展。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3mg,中性粒細胞從邊緣池進入循環(huán)池,持續(xù)20~30分鐘,正常時中性粒細胞升高一般不超過1.5~2.0×109/L,若超過或增加一倍,提示粒細胞減少可能由邊緣池粒細胞增多引起。

  4.粒細胞儲備的檢查

  方法是通過注射或口服促骨髓釋放粒細胞的制品,如內(nèi)毒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測定用藥前后粒細胞上升情況,以了解骨髓的儲備功能。常用的方法有口服強的松40mg,5小時后查外周血,若中性粒細胞升高值超過2×109/L,或靜脈注射氫化考的松200mg,3~4小時后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升高值超過5×109/L,則提示骨髓儲備功能良好。反之考慮骨髓儲備功能減低。

  5.白細胞凝集試驗和血溶菌酶及溶菌酶指數(shù)

  是檢測是否有粒細胞破壞過多的方法,但有假陽性出現(xiàn)。通過以上方法,將粒細胞減少按動力學分類,給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白細胞減少癥有哪些特殊檢查

  特殊檢查有助于了解粒細胞減少的機理和原因,對選擇治療方法有一定指導意義。

  1.骨髓粒細胞貯備功能測定:可了解骨髓貯備功能正常與否。

  2.腎上腺素試驗:是測定邊緣池粒細胞的方法,有助假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診斷。

  3.白細胞凝集素:如陽性則有助于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輔助診斷。

  4.溶菌酶:測定血清和骨髓中的溶菌酶,可了解粒細胞的生成情況。

  5.維生素B12結(jié)合蛋白Ⅰ:此法結(jié)果可對骨髓功能做出評價。

  6.3H-嘧啶標記和DNA測定:以此了解骨髓內(nèi)增殖池情況和幼粒細胞的增殖狀態(tài)。

  7.分裂指數(shù):以測定細胞增殖情況。

  8.DF32P(氟磷酸二異丙酯)及51Cr測定粒細胞壽命,兩者相互結(jié)合,有利于評定粒細胞動力學。

  白細胞減少癥有哪些治療措施

  繼發(fā)性粒細胞減少者應積極治療基礎(chǔ)疾病,中止可疑藥物或毒物接觸。根據(jù)不同的病理機制選用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碳酸鋰可增加粒細胞的生成,但對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無效。成人劑量300mg,一日三次口服,見效后減量為200mg一日二次維持2~4周。副作用可有震顫、胃部不適、腹瀉、瘙癢、水腫等,停藥即可消失。腎臟病者慎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或硫唑嘌呤對免疫性粒細胞減少者有效。長期隨訪血象穩(wěn)定又無感染者一般不需服藥。

  2.基因重組人粒系生長因子GM-CSF和G-CSF可誘導造血干細胞進入增殖周期,促進粒細胞增生、分化成熟、由骨髓釋放至外周血液,并能增強粒細胞的趨化、吞噬和殺菌活性。G-CSF對周期性粒細胞減少和嚴重的先天性粒細胞缺乏兒童效果較好,它能加速化療引起白細胞減少的恢復,亦可用于預防強烈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和發(fā)熱。根據(jù)病情選用50μg/m2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或100~300μg/d皮下或靜脈內(nèi)滴注。待白細胞回升后酌情減量或停藥。CSF的副作用有發(fā)熱、寒戰(zhàn)、骨關(guān)節(jié)痛等。

  3.抗感染治療

  病員一旦有發(fā)熱即應做血、尿和其它有關(guān)的培養(yǎng),并立即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待證實病原體后再改用針對性的制劑。如未能證實病原體則廣譜抗生素的經(jīng)驗性治療必須給足療程,并應注意防治二重感染,如霉菌、厭氧菌等。對急性粒細胞缺乏癥者必須給予嚴格的消毒隔離保護,最宜于置入空氣凈化的無菌室內(nèi),加強皮膚、口腔護理,以防交叉感染。粒細胞缺乏癥者抗感染治療常為搶救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4.其他

  輸注濃集的粒細胞懸液曾試用于伴發(fā)嚴重感染者,但因受者體內(nèi)迅速產(chǎn)生粒細胞抗體而難以奏效,現(xiàn)已少用。在骨髓衰竭為粒細胞缺乏的原發(fā)病因,并排除了免疫介導所致的癥狀嚴重者可考慮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

護考公眾號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