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脊髓空洞癥是一種緩慢進展的脊髓退行性病變,其病理特征是髓內有空洞形成及膠質增生。于1827年始應用脊髓空洞的術語予以定名。迄今病因尚未最后肯定。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脊髓空洞癥不是單獨一種病因所造成的一個獨立病種,而是由多種致病因素造成的征群。其中大孔區(qū)畸形或梗阻是導致空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主要癥狀是受損節(jié)段的分離性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障礙以及長傳導束功能障礙與營養(yǎng)障礙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中醫(yī)學中無脊髓空洞癥的病名,根據其臨床首先表現為肌膚麻木,不知溫痛,當歸屬于“痱證”之中,痱即廢。《靈樞·熱病》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又提出風痱:“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故現代有以“風痱”立名的。然而,隨著脊髓空洞的發(fā)展,又可出現手及前臂肌肉軟弱和萎縮,則又可歸屬“肉痿”之證。誠如張志聰曰:“痿者,四肢無力萎弱,舉動不能,若萎棄不用之狀。”張介賓曰:“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基于脊髓空洞癥進展緩慢,早期難以明確診斷,故待確診后延請中醫(yī)診治者,大多已有肌肉痿廢之癥,故中醫(yī)臨診一般均診斷為“痿躄”。
中醫(yī)藥治療脊髓空洞癥的報道,首見于1965年,嗣后,陸續(xù)有報道,最多的有以益髓沖劑治療脊髓空洞癥等脊髓疾病104例的臨床療效觀察,有些報道中基本肯定了地黃飲子及針刺的療效,還有用國產KJ·C-4型K離子痛閾測定儀,以穴位做標記,分別在用藥前后測定病側的云門、乳根、曲池、合谷、肩榭穴的痛閾,結果說明中藥治療脊髓空洞癥不僅表現在主觀自覺癥狀的改善,并在客觀上予以證實。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