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苣荬菜
【英文名】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涼血止血
【考證】出自《中藥志》。
【主治】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痔瘡;急性菌??;腸炎;肺膿瘍;急性闌尾炎;葉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采收和儲藏】春季開花前采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qū)。
【動植物形態(tài)】匍莖苦菜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狀莖匍匐,著生多數(shù)須根。地上莖直立,少分枝,平滑。葉互生;無柄;葉片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莖,邊緣呈波狀尖齒或有缺刻,上面綠色,下面淡灰白以,兩面均無毛。頭關(guān)花序,少數(shù),在枝頂排列成聚傘狀或傘房狀,頭狀花序直徑2-4cm,總苞及花軸都具有白綿毛,總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內(nèi)列披針形,長于最外列;全產(chǎn)為舌狀花,鮮黃色;舌片條形,先端齒裂;雄蕊5,藥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深裂,花柱及柱頭皆被白色腺毛。瘦果,側(cè)扁,有棱,有與棱平行的縱肋,先端有多層白色冠毛?;ü谙摹⑶锛?。
【性味】味苦;性寒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匍莖苦菜的全草。
【出處】《中華本草》
【出處】《中藥志》
【拼音名】Jù Mǎi Cài
【別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藥志》),苣菜(《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春季開花前連根拔起,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邊、田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主產(chǎn)河北、陜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
【性狀】干燥帶根全草。根莖四柱形,下部漸細,長3~10厘米,表面淡黃棕色,上部有近環(huán)狀突起的基生葉痕,頂端有皺縮或破碎的基生葉,葉下面灰綠色,上面略深,無花或偶帶破碎的殘花。質(zhì)脆,易碎。以色青綠、無花、無雜質(zhì)者為佳。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美藍脫色的方法在試管內(nèi)測定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濃縮酒精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都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前2種患者白細抱的呼吸并無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測定)。
【性味】《河北中藥手冊》: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補虛止咳。治菌痢,喉炎,虛弱咳嗽,內(nèi)痔脫出,白帶。
①《河北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內(nèi)痔脫出。
②《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白帶及產(chǎn)后瘀血腹痛,闌尾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急性細菌性痢疾:苣荬菜一兩,水煎服。
②治急性咽炎:鮮苣荬菜一兩(切碎),燈心草一錢。水煎服。
③治內(nèi)痔脫出發(fā)炎:苣荬菜二兩。煎湯,熏洗患處,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④治闌尾炎:苣荬萊五錢至一兩,紅藤二兩。水煎服。(《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
【備注】本品在華北作敗醬入藥,在東北作小薊入藥;參見敗醬、小薊’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