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基礎 > 正文

季節(jié)氣候對人體的影響-中醫(yī)

2012-09-20 16:42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時間>> 考試公告>> 各地動態(tài)>>
重大變動>> 摸底測試>> 資料0元領>>

在四時氣候變化中,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因此,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這說明春夏陽氣發(fā)泄,氣血容易趨向于體表,表現(xiàn)為皮膚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于里,表現(xiàn)為皮膚致密,少汗多尿等。同樣的情況,四時的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如“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素問·脈要精微論》)春夏脈多浮大,秋冬脈多沉小。這種脈象的浮沉變化,也是機體受四時更遞的影響后,在氣血方面所引起的適應性調節(jié)反映。又如人體氣血的運行也與氣候變化的風雨晦明有關,“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wèi)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wèi)氣沉。”(《素問·八正神明論》)

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在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如:“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雖然一晝夜的寒溫變化,在幅度上并沒有象四時季節(jié)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影響,“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這種人體陽氣白天多趨于表,夜晚多趨于里的現(xiàn)象,也反映了人體在晝夜陰陽的自然變化過程中,生理活動的適應性變化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地區(qū)方域對人體的影響:因地區(qū)氣候的差異,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旦易地而處,環(huán)境突然改變,初期多感不太適應,但經過一定時間,也就逐漸地能夠適應。

中醫(y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更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斗爭,從而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如“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移精變氣論》)“凡人居住之室,必須固密,勿令有細隙,有風雨得入”,(《備急千金要方》)“棲息之室,必常潔雅,夏則虛敞,冬則溫密”,(《壽親養(yǎng)老新書》)“積水沉之可生病,溝渠通浚,屋宇清潔無穢氣,不生瘟疫病”(《養(yǎng)生類纂》)等等,都是改造和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具體措施,說明了中醫(yī)學已經注意到人對自然的能動作用。

四時氣候的變化,是生物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有時也會成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jié)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jié)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jié)時,就會發(fā)生疾病。

在四時的氣候變化中,每一季節(jié)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外,常??梢园l(fā)生一些季節(jié)性的多發(fā)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素問·金匱真言論》)正指出了季節(jié)不同,發(fā)病也常不同這一特點。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jié)交換的時候發(fā)作或增劇,如痹證、哮喘等。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疾病,大多是白天病情較輕,夜晚較重,故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人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因為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著生、長、收、藏的規(guī)律,因而病情亦隨之有慧、安、加、甚的變化。

此外,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如:“南方者,天地所長養(yǎng),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素問·異法方宜論》)

由于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中醫(y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就必須注意和分析外在環(huán)境與內在整體的有機聯(lián)系,從而進行有效的治療。

如上所述,一般說來,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是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改變的。所以在治療的時候,就應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而因時制宜。

我國的地理特點,是西北方地勢高,溫度和濕度均較低,東南方地勢低,溫度和濕度都偏高。由于地有高下,氣有溫涼之別,因此,治療上就應因地制宜,“小者小異”,“大者大異”,地域特點不同,治法各有所宜。“醫(y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勢使然也。”(《素問·異法方宜論》)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