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影響較大的是1935年陳存仁編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全書270萬字,收藥目4300條,每藥分別介紹命名、古籍別名、基本、產(chǎn)地、形態(tài)、性質(zhì)、成分、效能、主治、歷代記述考證、辨?zhèn)巍⒔藢W說、配合應用、用量、施用宜忌、參考資料等21項。資料豐富、全面,匯集了古今有關論述,并有附圖。它是中藥發(fā)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辭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藥學術的進步,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確分別開來,功效表述較準確,增加了中藥劑量,以及逐漸用科、屬、種名表示中藥基源等。 這一時期藥用植物學、生藥學已成為研究植物類中藥的自然來源(分類)、性狀或鑒別等新興的學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趙燏黃《中國新本草圖志》、《祁州藥志》、《現(xiàn)代本草生藥學》和裴鑒《中國藥用植物志》等,均很有代表性。與此同時,也從化學成分、藥理等方面對若干常用中藥進行了許多研究工作。其中以陳克恢對麻黃成分、藥理的研究最深入,而且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重視。其他學者對洋金花、延胡索、黃連、常山、檳榔、鴉膽子、益母草、烏頭、川芎、當歸等百余種中藥進行了成分、藥理或臨床研究,開拓了中藥現(xiàn)代研究的道路。 民國時期有許多中醫(yī)藥社團、院校,雖屬民辦,但在傳播學術、交流經(jīng)驗,培養(yǎng)人才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