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 ||
---|---|---|
報名預(yù)約>> | 有問必答>> | 報考測評>> |
澀腸固脫法,具有澀腸止瀉,溫補脾腎的作用。適用于脾腎虛寒,利久不愈或滑脫不禁,癥見神疲無力,瀉利不禁,日久不愈,腹痛喜暖按,舌淡苔白,脈遲弱或細等。其治療宜采用澀腸固脫藥如赤石脂、肉豆蔻、訶子、罌粟殼等,與溫補脾腎之干姜、肉桂等相配伍,方如桃花湯,真人養(yǎng)臟湯。
1.桃花湯(《傷寒論》)
【組成】 赤石脂24克(一半煎用;一半沖服) 干姜6~l2克 粳米15克
【用法】 共煎令米熟,去渣分作2~3次溫服,赤石脂面沖服,若服一次愈者,余藥不再服用。
【功用】 溫中健脾,澀腸止痢。
【主治】 下痢腹痛便膿血,久不愈,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者。
【方義】 本方是治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的方劑。實際上是針對腎寒內(nèi)盛,脾虛陽衰致滑脫下利證而設(shè)。少陰屬腎,腎經(jīng)寒盛,少陰寒水之邪氣侮土,陽虛不能溫脾,致使脾腎陽衰,下焦不固,導致大便滑脫而下利不止。此為病因在少陰,癥狀在太陰,并且以急則顧標為主,治宜澀腸固脫,首先止利為法。方用赤石脂甘酸溫澀以溫脾澀腸,固脫止利為本方主藥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利因于寒,非溫則不能助陽去寒,故配大辛大熱之干姜,溫脾暖腎可祛寒助陽以作輔助。粳米具有補中健睥止泄之功,配于本方可健脾止利。三味藥物合用,共奏補中祛寒,澀腸固脫之功,使中土強壯而力能制水,水不侮土而下利可止。
【臨床運用】
(1)桃花湯系溫補收澀固脫的方劑之一,主要是用于痢疾。但痢疾又有寒熱之分,白頭翁湯是治熱性痢疾的代表方劑;桃花湯則是治療虛寒性的痢疾,臨床應(yīng)嚴格區(qū)分。本方加入禹余糧、黨參、桂枝等,對治療虛寒性痢疾療效更好。
(2)本方與四君子湯合用,可用于虛寒性腸炎;慢性腸炎可加入內(nèi)豆蔻、訶子、罌粟殼等。
(3)本方與黃土湯合用,對潰瘍病具有收斂強壯作用。若證兼食欲不振者,可加入陳皮、半夏和中降逆。
(4)痢痰屬于脾腎陽虛甚者,可加入附子以助溫脾暖腎;若腹痛重者,可加入當歸、白芍等。
【方歌】
桃花湯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煎吃。
石脂一半研面服,少陰下利膿血施。
2.真人養(yǎng)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芍藥24克 當歸、人參、肉桂(去粗皮)、白術(shù)(焙)各18克 肉豆蔻(煨)l5克 甘草(炙)24克 木香42克 訶子(去核)36克 罌粟殼(蜜炙)108克
【用法】 為粗末,每服6克,水煎飯前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近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減(各適量),水煎服。
【功用】 溫中補虛,固脫止瀉。
【主冶】 瀉痢口久,脾腎虛寒,滑脫不禁,腹痛喜暖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脈沉遲細等。
【方義】 本方是對以脾腎肝虛寒為主,癥見瀉痢日久者而設(shè)。凡屬久痢之證,大都傷脾腎而損肝。蓋脾主運化,能升清陽,脾氣虛弱則陷而不升,清陽下陷,故致久痢。脾土巳虛,一則不能制水,形成腎陽不足,不能司于后陰;加之寒水侮土,勢必出現(xiàn)瀉痢不止。二則土虛不能培木,肝木失養(yǎng),尋致血虛,疏泄太過則下痢不愈醫(yī)學|教育網(wǎng)??傊咀C屬于虛寒,故腹痛喜暖而按之則舒;倦怠食少者為中虛;舌淡苔白而脈象沉遲者為虛寒。治宜養(yǎng)臟溫補,收澀止瀉為法。方用甘溫之人參、白術(shù)為主,歸經(jīng)入脾,補中益氣,燥濕健脾,培土止瀉;肉桂大辛大熱,人脾溫中,歸腎壯陽,走肝曖血;肉豆蔻、訶子、罌粟殼溫補收澀,固脫止瀉;當歸、白芍、木香、甘草入肝歸脾,能補肝養(yǎng)血,和中調(diào)藥,緩急止痛。全方合力,具有溫養(yǎng)補虛,收澀止瀉之功。故以“養(yǎng)臟”名方。
【臨床運用】
(1)本方是針對瀉痢日久,虛寒滑脫證而設(shè)。有溫中補虛,兼補肝腎,收澀止瀉之功。凡屬足三陰虛寒以脾虛為主致久痢滑脫者,為本方所治之要點。凡屬實熱痢證者忌用。
(2)本方有溫補脾腎作用,凡屬由脾腎虛弱所致的久利、脫肛、白帶等證,亦可選用本方治療。
(3)慢性結(jié)腸炎,屬于脾腎虛寒所致者,本方合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亦有明顯的效果。
【方歌】
真人養(yǎng)臟木香訶,粟殼當歸肉蔻和,
術(shù)芍參桂甘草共,久痢脫肛服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