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1.png)
2月12日 19:00-21:00
詳情![](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1.png)
2月13日 19:00-21:00
詳情脾陽虛型帶下病的中醫(yī)辨證: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zhì)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溫,納少便溏,兩足跗腫,面色觥白,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nèi)停,濕濁下注,損傷任帶二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zhì)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脾虛中陽不振,則神疲倦怠,四肢不溫;脾虛運化失職,則納少便溏;濕濁內(nèi)盛,則兩足跗腫;脾虛清陽不升,則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膩,脈緩弱,為脾陽不足之征。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方藥舉例: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白術(shù)、山藥、人參、白芍、蒼術(shù)、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車前子
方中人參、山藥、甘草健脾益氣;蒼術(shù)、白術(shù)健脾燥濕;柴胡、白芍、陳皮舒肝解郁,理氣升陽;車前子人腎泄降,利水除濕;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全方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nèi),肝、脾、腎三經(jīng)同治,具有健脾益氣,升陽除濕之功。
若脾虛及腎,兼腰痛者,酌加續(xù)斷、杜仲、菟絲子溫補腎陽,固任止帶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若寒凝腹痛者,酌加香附、艾葉溫經(jīng)理氣止痛;若帶下日久,滑脫不止者,酌加芡實、龍骨、牡蠣、烏賊骨、金櫻子等固澀止帶之品。
若脾虛濕郁化熱,帶下色黃粘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濕,清熱止帶,方選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山藥、芡實、車前子、白果、黃柏
方中山藥、車前子健脾化濕;白果、芡實固澀止帶;黃柏清熱燥濕。諸藥合用,使熱去濕化,則帶自止。
2月12日 19:00-21:00
詳情2月13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