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0:00-12:00
詳情白毛夏枯草 《*辭典》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 Bái Máo Xià Kū Cǎo
【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骨草(《江蘇植物名錄》),白夏枯草(《蘇州本產(chǎn)藥材》),散血丹、白毛串、白喉草、四季春草、大葉刀焮草(《福建民間草藥》),青魚膽草、苦地膽、透骨消(《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四時春(《閩南民間草藥》),地龍膽、活血草(《四川中藥志》),雪里開花、青石藤、朋花、一盞燈、野鹿銜花、天青地紅、葉下紅、爬爬草(《湖南藥物志》),白調(diào)羹、和膠毒草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株。3~4月或9~10月,采取全株,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莖方形,基部匍匐,多分枝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全株被白色柔毛。單葉對生,有柄,卵形、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1厘米,寬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波狀粗齒,上面綠色,幼時下面紫色,兩面有短柔毛。花輪有數(shù)花,腋生;在枝頂者集成多輪的穗狀花序;苞片葉狀卵形,生于花輪下方;萼鐘狀,有5齒,齒三角形,外面和齒邊有白色長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唇形,外面有短柔毛,內(nèi)部有毛環(huán),上唇半圓形,極短,下唇外折,3裂;雄蕊4,2強(qiáng),著生花冠筒上而略伸出筒外;雌蕊1,子房4裂,花柱絲狀,柱頭2裂。小堅果灰黃色,具網(wǎng)狀皺紋。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路旁、河岸、山腳下、荒地上。分布幾遍全國。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黃酮甙及皂甙、生物堿、有機(jī)酸、鞣質(zhì)、酚性物質(zhì)、甾體化臺物、還原糖等。甾體化合物中,含杯莧甾酮、蛻皮甾酮以及微量的筋骨草甾酮C等昆蟲變態(tài)激素;另含一種與此激素作用相反的成分筋骨草內(nèi)酯。根含筋骨草糖。
【性味】
苦甘,寒。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②《綱目拾遺》:“性寒,味苦。”
③《本草再新》:“有小毒。”
【歸經(jīng)】《本草再新》:“入肺經(jīng)。”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氣管炎,吐血,衄血,赤痢,淋病,咽喉腫痛,疔瘡,癰腫,跌打損傷。
①《本草拾遺》:“主金瘡止血,長肌,斷鼻中衄血,取葉挼碎敷之;亦煮服斷血瘀及卒下血。”
②《綱目拾遺》:“專清肝火。”
③《木草再新》:“清火開氣。”
④《植物名實圖考》:“養(yǎng)筋,和血,散寒,酒煎服。”“搗敷瘡毒。”
⑤《分類草藥性》:“退火散血,消腫毒。跌打損傷,泡酒服。”
⑥《福建中草藥》:“清熱瀉火,消腫解毒。治痢疾,白喉,喉炎,扁桃腺炎,嬰兒頭面濕疹,疔瘡,牙癰,牙痛,乳癰,狂犬咬傷。”
⑦《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咳嗽。吐血及婦人血氣痛。”
⑧《閩東本草》:“治手掌或手指刺傷,蛇蟲嘆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2~3兩);打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
天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0:00-1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