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顆粒性抗原(細菌、細胞等)與相應的抗體,或可溶性抗原(亦可用抗體)吸附于與免疫無關的載體形成致敏顆粒(免疫微球)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在有適量電解質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小塊。
1.直接凝集反應(direct agglutination) 是顆粒性抗原又稱凝集原與相應抗體直接結合所呈現的凝集現象,如紅細胞和細菌凝集試驗。主要有玻片法、試管法及微量凝集法。玻片法為定性試驗,方法簡便快速,常用已知抗體檢測未知抗原,應用于菌種鑒定,分型及人紅細胞ABO血型測定等;試管法通常為半定量試驗,常用已知抗原檢測待檢血清中有無相應抗體及其相對含量,以幫助臨床診斷和分析病情。例如臨床實驗室常用的診斷傷寒或副傷寒的肥達氏試驗(Widal test);診斷布魯氏菌病的瑞特氏實驗(Wrig test)及診斷斑疹傷寒及恙蟲病的外裴二氏試驗(Weil felix test)等。
2.間接凝集反應(indirect passive agglutination) 是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吸附于與免疫無關的微球載體上,形成致敏載體(免疫微球),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在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進行反應,產生凝集,稱為間接凝集或被動凝集;實驗室常用的載體微球有人O型血紅細胞、綿羊或家兔紅細胞、聚苯乙烯乳膠、活性炭等,根據應用的載體種類不同,分別稱為間接血凝、間接乳膠凝集及間接炭凝試驗等。本試驗主要用于某些傳染病如鉤端螺旋體抗原和原發(fā)性肝癌的早期診斷。間接凝集反應擴大了凝集反應的應用范圍,其發(fā)展取決于載體,修飾載體使其帶有化學活性基團,或選用吸附力強、穩(wěn)定性高和帶有色素的載體,必將演化出新的方法。
3.間接凝集抑制試驗(indirect 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將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預先混合并充分作用后,再加入抗原致敏的載體,此時因抗體已被可溶性抗原結合,阻斷了抗體與致敏載體上的抗原結合,不再出現凝集現象,稱為間接凝集抑制試驗。臨床常用的免疫妊娠試驗(immune pregnancy test)即屬此類。若以紅細胞作為載體則稱為間接血凝抑制試驗。
所有上述凝集試驗均可劃分為正向和反向凝集試驗,以已知抗原測抗體的凝集試驗為正向凝集試驗,通常“正向”兩字省略,反之,為反向凝集試驗。
4.協(xié)同凝集試驗(co-agglutination)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載體,利用其細胞壁中的A蛋白(SPA)具有結合人及多種哺乳動物IgG Fc段的特性。將特異性抗體結合至金黃色葡萄球菌菌體,其Fab段暴露于菌體表面,遇到相應抗原時與之結合,即可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凝集(圖18.2)。稱為協(xié)同凝集試驗。常用于早期診斷流腦、傷寒、菌痢及布魯氏菌病。
5.抗人球蛋白試驗(anti-human globulin reaction) 機體受抗原刺激后,除可產生完全抗體外,在某些病人(先天性溶血性貧血)也可產生不完全抗體(IgG),后者雖能與抗原結合,但不出現肉眼可見反應現象。Coomb等把含有不完全抗體血清球蛋白注射到異種動物體內,使其產生抗人球蛋白抗體,將該抗人球蛋白抗體加入到顆粒性抗原與相應的不完全抗體復合物中,就能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現象,稱為抗人球蛋白試驗,又稱Coomb's試驗。主要用于檢測Rh抗體及布魯氏菌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