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損傷、慢性心力衰竭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從50年代以來,動態(tài)測定一些代謝酶活性一直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標準。但這些酶并不是心肌所特有,在人體的其他器官和肌肉中也大量存在,除AMI外,因運動、炎癥也可引起升高,而且這些心肌酶的分子量較大,從壞死組織進入血液較一些小分子物質(zhì)慢,而且酶的活性時間短,其窗口時間也短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對臨床診斷的幫助價值常因此而受到限制。由于酶活性檢測對輔助診斷心肌損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差,特別是當心電圖改變不明顯或為無Q波的心肌梗死(MI)、不穩(wěn)定心絞痛、心肌炎或中毒性心肌損傷及伴有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或伴骨骼肌損傷等疾病時,更難以準確診斷。而對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過去一直沒有一項很好的實驗室檢測指標用于評價心力衰竭程度,而僅依賴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心臟核磁共振等。由于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極高,且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早期發(fā)現(xiàn)和預防心力衰竭進一步加重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近幾年來,一些新的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的心肌標志物檢測指標已較為普遍地用于臨床實驗室診斷,如肌鈣蛋白T或I、肌紅蛋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