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分證是溫?zé)岵〉牡诙A段,病已入里,主要侵犯肺、胃。其特征是發(fā)熱較高,不惡寒,口渴心煩,尿赤便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邪強(qiáng)正盛、火氣有余之征。
因?yàn)椴∫讶肜?,故不再有惡風(fēng)寒的表證,又因邪熱入里,變深變重,故見高熱、便秘等癥。
溫?zé)嶂叭霘馔緩接卸阂粡男l(wèi)分傳來,即先見惡寒發(fā)熱,而后才轉(zhuǎn)變?yōu)椴粣汉?、但惡熱的;二是溫?zé)嶂爸比霘夥?,即沒有經(jīng)過惡風(fēng)寒的衛(wèi)分階段,開始就是但熱不寒的氣分證。
曲于熱入于里的部位不同,常見以下幾種類型:
(一)氣分熱盛
主證。大熱、大渴、大汗、心煩、脈洪大,舌苔黃干,面赤,甚則譫語抽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可見于某些流感、乙型腦炎等病。
分析:因氣分熱盛,故見面赤、脈洪大,里熱迫津外泄則大汗、大熱,大汗傷津則口渴、苔黃干;熱擾心神則心煩譫語,熱極生風(fēng)則抽搐。
治法:清熱生津
方藥:白虎湯加減
石膏知母(瀉火滋陰);蘆根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二)胃腸實(shí)熱
主證:高熱或午后潮熱,大便秘結(jié)或肛門灼熱,暴瀉黃臭稀水,腹?jié)M脹痛拒按,煩躁譫語,手足多汗,舌紅、苔黃燥或灰黑起刺,脈沉數(shù)有力。可見于某些流感、乙型腦炎、急性胃腸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梗阻等病。
分析:溫?zé)醿?nèi)侵與積滯相結(jié),灼傷津液,故見高熱或午后潮熱、便秘、腹?jié)M脹痛拒按等,熱擾神明則煩躁譫語,熱邪逼津外泄則手足多汗,熱邪傷津則苔黃燥或灰黑起刺。
治法:通下泄熱
方藥:大承氣湯加減
大黃芒硝玄參(泄熱通便);枳殼厚樸(行氣除滿)。
(三)氣分濕溫
主證:身重胸悶,腹部脹滿,渴不欲飲,精神淡漠,重聽,小便不暢,大便不爽,苔黃白厚膩,脈弦緩,或伴腹瀉,或有黃疸,或見煩躁,神昏譫語。可見于某些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傳染性肝炎、急性菌痢等病。
分析。濕熱阻滯氣分,在上焦則胸悶、口渴不欲飲,在中焦則腹部脹滿,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在下焦則大便不爽或腹瀉,小便不暢,在肌表則見身重;濕熱郁蒸,肝膽失于疏泄,故見黃疸;濕濁上蒙清竅則精神淡漠、重聽,或見煩躁不寧、神昏譫語。
治法:清氣化濕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藿香蔻仁薄荷菖蒲(芳香化濕);茵陳滑石木通(清利溫?zé)幔?;黃芩連翹貝母射干(清熱解毒)。
(四)氣衛(wèi)同病
主證:有氣分證,又有惡寒身痛,寒熱類瘧,苔薄黃,脈數(shù)略浮。可見于某些感冒、流感、腸炎、急性腸炎、急性菌痢、瘧疾等病。
分析:表證未罷,邪入氣分,衛(wèi)氣同病,邪尚在表,故見惡寒身痛;邪又入里,故見口渴、腹痛腹瀉、苔薄黃、脈數(shù)略?。恍罢隣幱谛l(wèi)氣之間故見寒熱類瘧。
治法:解表清氣
方藥:柴葛解肌湯加減
葛根羌活柴胡白芷(辛散解表);黃芩石膏白芍(清肺胃里熱);甘草桔梗(宣肺利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