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1.png)
2月10日 19:00-21:00
詳情![](http://m.cddzsc.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1.png)
2月11日 19:00-21:00
詳情證候:發(fā)熱持續(xù)不退,熱勢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氣溫愈高,發(fā)熱亦愈高,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干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shù)而清長,精神煩躁,口唇干燥,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
分析:暑傷肺胃,氣陰虧損?;純悍A賦不足,冒受暑氣,蘊于肺胃,灼傷陰津,津虧而內(nèi)熱熾盛,故長期發(fā)熱不退,口渴喜飲;暑熱愈盛,熏蒸愈熱,熱淫于內(nèi),故發(fā)熱愈高,精神煩躁;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肺津傷則化源不足,水液無以敷布,故頭額、肌膚灼熱,無汗或少汗;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暑傷氣,雖頻頻渴飲,而氣不化水下趨膀胱,出現(xiàn)尿多清長;肺胃陰津被灼而損耗,故皮膚、口唇干燥。舌苔薄黃,脈數(shù),為暑氣所傷之證。
治法:清熱解暑,養(yǎng)陰生津。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
常用藥: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熱,洋參(亦可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益氣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瀉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納呆食少,神倦者,加麥芽、白術(shù)健脾消食;煩躁明顯者,加蓮子心、竹葉心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傷暑癥狀者,方中去黃連、北沙參、麥冬,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如兼有濕邪,舌苔白膩者,方中去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木香、佩蘭、扁豆花清暑化濕。
2月10日 19:00-21:00
詳情2月11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