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news/2017/r_ico_01.png)
明清之際,我國醫(yī)家在研究傳染病方面頗有成就,就防治麻風病方面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專著,其中現(xiàn)存最早最著名的首推沈之問撰寫的《解圍元數(shù)》一書。
麻風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古稱“癘”,又叫“風癩”,患者痛苦萬狀,很難痊愈,歷代醫(yī)家視為畏途。1975年湖北出土的秦簡中曾提到“癘遷所”,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幾百年已經(jīng)認識到麻風病具有傳染性,并對麻風病患者實行了隔離。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對此病有過詳盡的描述:“……身體遍癢,搔之生瘡,……頑如錢大,……錐刺不痛,……眉睫隋落,鼻柱崩倒,……肢體墮落。”但有論而無方。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唐宋時也曾設置“厲人坊”,專門收治麻風病人。據(jù)說孫思邈診過此類患者數(shù)百人,得免于死者僅二人。元代朱丹溪醫(yī)治五人,只有一名婦女脫臉,但明以前很少出現(xiàn)過研究麻風的專書。明代沈之問于公元1550年所著《解圍元數(shù)》,是我國防治麻風病的最早著名的專著。
沈氏祖?zhèn)魅鷮9ヂ轱L,祖父沈怡梅曾在福建、河北等地收集治療麻風秘方,其父沈艾軒又搜集補充,沈之問更是悉心鉆研,博收廣求,誠懇地向一切內行人請教。“每遇知風者,即禮幣款迎,研究討論”,“茍得一言善法,即珍而筆之。”通過總結麻風病診治經(jīng)驗,結合臨癥體會,撰成《解圍元數(shù)》一書。書中較詳細敘述了麻風病的預防辨證和治療,把自己的全部經(jīng)驗毫無保留的介紹出來。全書4卷,列舉249個藥方,供按證選用。特別是介紹了大楓子油治療麻風病的效用,糾正了多服大楓子造成失明的偏見。后來此方傳至印度、英國等地,經(jīng)臨床研究證明,確有療效。明代醫(yī)家薛巳《癘瘍機要》一書也是治療麻風病的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