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連翹根:
【出處】出自《本經(jīng)逢原》。
1.《湯液本草》:連軺,《本經(jīng)》不見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連翹之根也。
2.《神農本草經(jīng)》載有翹根,《唐本草》列入有名未用,李時珍《綱目》則認為翹根就是連翹之根,合并于連翹條下。然《本草》記載不詳,未便斷為一物,待考。
【別名】連軺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根。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凈,切段或片,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小枝土黃色或灰褐色,略呈四棱形,疏生皮孔,節(jié)間中空,節(jié)部具實心髓。葉通常為單葉,或3裂至3出復葉;葉柄長0.8-1.5cm,無毛;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2-10cm,寬1.5-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至楔形,葉緣除基部外具銳鋸齒或粗鋸齒?;ㄍǔ紊?至數(shù)朵著生于葉腋,先于葉開放;花梗長5-6mm;花萼綠色,裂片4,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裂片4,倒卵狀橢圓形,長1.2-2cm,寬6-10mm;雄蕊2,著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長1.2-2.5cm,寬0.6-1.2cm,先端喙狀漸尖,表面疏生瘤點;果梗長0.7-1.5cm.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疏林及草叢中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F(xiàn)有栽培。
【性味】苦;性寒
【歸經(jīng)】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退黃。主黃疽;發(fā)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傷寒瘀熱欲發(fā)黃。《本經(jīng)逢原》:連翹根寒降,專下熱氣,治濕熱發(fā)黃。仲景治瘀熱在里發(fā)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如無根以實代之。
【摘錄】《中華本草》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