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 ||
---|---|---|
報名預(yù)約>> | 有問必答>> | 報考測評>> |
烏藥的民間傳說和歷史考證:
烏藥民間傳說
相傳在漢朝浙江某縣,有姓劉、姓阮兩位青年,為醫(yī)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醫(yī)|學教育網(wǎng),遠離家鄉(xiāng)上天臺山采藥,隨身帶的干糧吃完了,而藥仍未采到。后來,他們打聽到這種藥產(chǎn)在桃源洞一帶,就向該洞奔去。走過一道山嶺,只見前面水潭邊有兩個少女,一著紅衣一穿綠襖,朝著他倆微笑,還叫著他倆的名字,兩人非常驚奇,忙問:“彼此素不相識,姑娘怎知我倆名字?莫非是仙女?”兩位姑娘點點頭。穿著綠襖的姑娘說:“我叫碧桃,她名紅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來請你們前去做客。”
劉、阮二人隨倆仙女進入桃源洞后,才知這姐妹倆是天上司藥的仙女,奉命在此看守仙藥——烏藥。他們彼此間一見鐘情,相親相愛,不知不覺半年過去了。一天,劉對阮說:“我倆入山已久,藥還未采到,如何是好?”兩人正在發(fā)愁,只見仙女捧著仙藥走來,說:“兩位專來采藥,歷盡艱辛,現(xiàn)特以此烏藥相贈,可治心口痛。”第二天一早,兩位仙女送他倆上路,難分難舍,依依惜別。
劉、阮二人回到家鄉(xiāng),村里已景物全非,全村父老均不相識。后找到一位百歲老人,他說在兒時聽祖輩說過村里有兩位祖公上天臺山采藥,后來音訊全無。劉、阮聽后,大吃一驚,想不到入山才半年,人間已七世。他們將烏藥種到園中,一夜之間已是滿園翠綠,稍后將烏藥分贈眾鄉(xiāng)親治病,療效非凡。三個月后,劉、阮又返天臺,桃源洞已是岸壁生苔、霧鎖洞口,仙女不見了,而洞邊卻多了兩座山峰,形似仙女,這就是現(xiàn)在的“雙女峰”。由此,天臺烏藥美名大振,享譽海內(nèi)外。
烏藥歷史考證
具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jīng)。
1.《本草綱目拾遺》:烏藥,生嶺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
2.《本草圖經(jīng)》:烏藥,木似茶槚,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jié)實。(根)如山芍藥,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臺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根似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或云天臺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3.《本草別說》:按《本草圖經(jīng)》及世稱以天臺者為勝,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臺者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醫(yī)|學教育網(wǎng)。
4.《綱目》:烏藥,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
烏藥始載于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烏藥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這是第一次對烏藥的產(chǎn)地、性狀、采收及確切的藥用部位作了描述,以后諸多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蘇頌《本草圖經(jīng)》曰:“烏藥根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臺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根,以作車轂紋,形如連珠狀者佳,或云:天臺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吳楚山中極多,根葉皆有香氣,根亦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陳嘉謨在《本草蒙笙》中云:“天臺者,香白固優(yōu),不及海南者,功力尤大。根采考附,狀取連珠,如珠連者佳。直根不堪用,有二種,天臺者白而虛柔,另為海南者黑褐堅硬。”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卷三十五烏藥稱“花如桂”,其附圖為天臺烏藥。在本草著作中所載烏藥根有二種:一為天臺產(chǎn)者白而虛軟,另為海南者黑褐而堅硬,天臺者實際上已衍變?yōu)橹袊幍涫蛰d的烏藥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海南產(chǎn)者實際上是指“衡州烏藥”即防己科植物樟葉木防己CocculusLaurifoliusDC.。另外,日本昭和七年出版的《古事類苑》記載,在享保年間天臺烏藥和衡州烏藥傳入日本,并在許多地區(qū)引種栽培,對兩者的植物形態(tài)、性狀進行比較,指出衡州烏藥的植物形態(tài)與天臺烏藥者較為相似,但衡州烏藥香氣少而堅硬,為下品。明朝劉文泰編“本草品精要”將烏藥歸為木部之中品,其中記載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shù)。所以李時珍曰:“烏藥,下通少陰腎經(jīng),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往往加烏藥葉。”
烏藥來源單一,均為野生。現(xiàn)在中國烏藥的各主產(chǎn)區(qū)以浙江省產(chǎn)量最大,浙江天臺地區(qū)產(chǎn)烏藥素以道地藥材著稱,但由于經(jīng)濟和地區(qū)差異,現(xiàn)在天臺地區(qū)已不大量采收、加工和收購烏藥,而是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區(qū),原料來源以贛、皖、湘、閩等地。八十年代以來衢州、金華二地的烏藥年產(chǎn)量為全國最高,并銷向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