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news/2017/r_ico_01.png)
扁鵲廟里憶神醫(yī):
《史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專國事”的大夫趙簡子生了重病,已不省人事。扁鵲被請去給趙簡子治病,扁鵲診過脈后說,病不出5天就會好。扁鵲讓趙簡子停喝湯藥,在背部為其針灸,果然,5天后,趙簡子病愈。
此后,趙簡子和扁鵲有一次關于疾病的談話。趙簡子說,“我的病明明已經陷入絕境,太醫(yī)們都已無力回天,您卻連一味藥都不用,就讓我可以起死回生。”
“疾病的發(fā)生,就像被人觸動了某個機關,自己運行著一套程序,而疾病的愈合,則是身體內運行了另一套自救的體系,所以疾病的發(fā)生和痊愈,完全在于這個機關能否正常啟動。您在昏迷時,我為您進行了針灸,這就是一個啟動機關的過程。”扁鵲說,大夫的病情看似危險,不過是身體內部的自我調整。身體是自己的,就猶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樣,疾病不過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要撒撒野了,它當然是一種巨大的破壞力量,卻也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所以,如果談病色變,身體一有病情就恐懼甚至敵視醫(yī)學|教育網整理,不惜使用大量的藥物來清除它,那無疑是對身體的自我摧殘。
在扁鵲看來,這種看病的過程可稱之為不治而治。趙簡子肅然起敬,把趙國蓬山四萬畝地,封給扁鵲,并把蓬山改為鵲山。
扁鵲到了鵲山后,建了一個醫(yī)館,各國來求醫(yī)、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通往醫(yī)館的木橋,后經過無數次戰(zhàn)火摧毀,元朝時,老百姓集資,重新修復建成石橋。病人從南岸到北岸進醫(yī)館,從北岸回去的時候,病已經好了,所以這座橋又叫做“回生橋”。
救虢國太子
最早使用醫(yī)學麻醉。
扁鵲治病,不得不講救治虢國太子這一段。話說扁鵲在醫(yī)館治病時,一人氣喘噓噓地跑來,說半山腰有個孩子暈死過去了。扁鵲就和夫人、弟子們趕去救治,診脈后發(fā)現是尸厥,即今天所說的絞腸痧。
扁鵲用羅曼提花熬成湯藥作為麻醉劑讓孩子喝下,扁鵲用銀針反復給小孩針刺百會、合谷、人中等穴位,而后手術。扁鵲在山風呼嘯中紋絲不動,持續(xù)手術11個小時。至今鵲山上還留下了“手術石”、“洗腸溝”、“撈腸溝”等古跡,見證著2500多年前的那次驚心動魄的手術。
在這次手術中,扁鵲第一次使用了羅曼提花作為麻藥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醫(yī)學麻醉劑的記錄。今天,醫(yī)學麻醉術已經全球普及,可是,世間已無秦越人。
被扁鵲救活的小孩,就是虢國國君的太子。太子放棄榮華富貴,拜扁鵲為師,被稱為藥神,他善于識別各種草藥,成為扁鵲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扁鵲廟
中醫(yī)藥文化的宣傳陣地。
當年,扁鵲行醫(yī)到秦國,秦太醫(yī)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鵲”,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鵲。虢太子千方百計把扁鵲的頭顱從秦國找回,葬在鵲山,并立廟祭祀,由此這個山村便更名為“神頭村”。
扁鵲廟內,扁鵲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端坐在寶座上,完全是一副王侯形象。相傳,宋朝宋仁宗年間,宋仁宗得了重病,扁鵲托夢治好了他的病。宋仁宗便封扁鵲為神應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一位民間醫(yī)生抬高到王侯的地位。元朝初年,忽必烈的太醫(yī)顏天翼,仰慕扁鵲,投資修建扁鵲廟。
扁鵲廟前有九龍柏,是紀念扁鵲的九大男弟子醫(yī)學|教育網整理,整個內丘縣極少有古樹,唯獨扁鵲廟前的山石之上,神奇地生長著這千年古柏,與扁鵲廟隔水相映,繁茂的樹枝直指云天,樹石一體,天樹合一,向世人昭示著生命的真諦。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一是人們祭祀扁鵲傳統廟會,會期長達一月之久,拜謁人數達100萬之眾,覆蓋晉、冀、魯、豫、陜各省。扁鵲廟“扁鵲祭祀”活動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扁鵲廟被多所中醫(yī)藥大中院校確定為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專業(yè)學生數千名,接待社會游客100多萬人,對傳播中醫(yī)藥文化知識和弘揚中醫(yī)藥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扁鵲廟有扁鵲殿、扁鵲墓、藥王殿、碑廊等單體建筑16座,占地8萬多平方米。去年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全長33公里的扁鵲大道和停車場;廟內新建了中藥陳列室、古代中醫(yī)診療設備陳列室、當代中醫(yī)診療設備陳列室和中醫(yī)藥文化展覽館;投資60萬元建設30米長《扁鵲傳》、《中國古代名醫(yī)》石刻文化墻。
內丘縣政府開設了門戶網站《內丘之窗》,建立了扁鵲中醫(yī)藥文化專題,及時補充豐富全面的扁鵲文化和中醫(yī)藥知識內容,精美的圖片形象直觀地介紹了扁鵲文化和中醫(yī)藥知識。并且,內丘縣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比如,“中國·內丘首屆扁鵲文化節(jié)”等。扁鵲行醫(yī)故里的中醫(yī)藥文化內涵得到充分展示,扁鵲廟成為重要的宣傳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