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zhèn)巴丹吉林嘎查地處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常年風沙肆虐,交通和通訊十分不便,自古就被稱為“死亡之海”。這里有一位救死扶傷的鄉(xiāng)村醫(yī)生,38年來,他日夜守護著這里所有牧民的生命健康,他就是2014年被評為“全國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安福久。
安福久身材矮小瘦弱,多年風霜的侵襲,使得他皮膚黝黑粗糙,滿臉褶皺。倘若不知道他的職業(yè),多半會以為他是一位長期在田野里耕作或者在草原上風吹日曬放牧的農(nóng)牧民。
安福久生活的巴丹吉林嘎查方圓3000多平方公里,分散居住著43戶共126名牧民。最遠的住戶要走八九十公里的沙漠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騎駱駝、步行單程需要2天多時間。4公斤的診箱背著并不輕松,但只要聽到病患的召喚,安福久便扛起診箱,風雨無阻。
沙漠里出行交通很不方便,騎摩托車也要遠比在公路上費勁得多。一旦遇上風沙天,很容易出危險,碰上摩托車壞了,只能推著車走出沙漠。所以去遠的地方,安福久還是得靠駱駝出行。
每逢出診,都是天剛蒙蒙亮,安福久就騎著駱駝開始了一天的巡診。沙漠里沒有路,有的只是大致方位的地標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在荒漠戈壁中常年定期巡診,路怎么走安福久早已爛熟于心,誰家里有病人他更是一清二楚。一次巡診時,安福久得知牧民敖其爾家中的胃藥快吃完了,特地繞道為他送來了藥。由于沙漠環(huán)境特殊,牧民居住分散,翻越幾座沙漠,到達一戶牧人家最快也要大半天的時間,每次出去巡診至少得一個多月。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連安福久自己也說不清曾經(jīng)走過多遠的路,翻過多少座沙山,診治過多少位病人。出診的路上,好幾次險些被漫天的風沙卷埋進大漠里。但他知道,只要大漠深處的牧民有需要,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看看病人。
有一次巡診途中,安福久遭遇大風暴迷失了方向,一連走了3天也沒有找到出路。日曬、高溫、缺水讓他失去了知覺,周邊的牧民尋找了3天,才在一個沙坑里找到了他?;杳粤藘商靸梢购?,安福久才在牧民的呵護下蘇醒過來。
“累是累了點,但我是一名醫(yī)生,更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為農(nóng)牧民服務就是我的職責。”這就是安福久一直堅守的信念。
有一年春天,巴丹吉林嘎查爆發(fā)了麻疹疫情。為了確保孩子們得到及時診治,安福久將幾個患病的兒童接到衛(wèi)生室隔離治療。同時在全嘎查開展兒童疫苗接種,對交不起接種費的困難戶,他自己掏錢墊付。接種疫苗期間正值農(nóng)牧民收毛季節(jié),他和妻子放下自家的活兒為患病兒童做飯、洗衣、端屎倒尿,使孩子們安然度過危險期。因為沒有及時收毛,安福久家的收入受到了影響,患兒家長提出補償,他婉言謝絕。他說,“咱這地方偏僻,醫(yī)療條件差,孩子們有點病可馬虎不得,只要他們健康,我吃點虧又算得了什么。”
如今安福久年到花甲,孩子已經(jīng)搬到旗里居住,但他卻舍不得離開大漠,“我生長在這片沙漠,這里的條件艱苦,醫(yī)療設備簡陋,沒有人愿意在這里行醫(yī)。如今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我離不開這里的農(nóng)牧民,他們就像我的親人一樣,我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