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中醫(yī)診斷學總結之二顏之推敲整理
----歡迎轉載,須注明。僅供學習交流,非經本人同意,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
本文根據醫(yī)學教育學員更上《中診精要》濃縮而成。
一、望神
1.原理和意義
1)原理:神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并通過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精、氣生神, 神能御精、御氣,三者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精充氣足則體健神旺,抗病力強;精虧氣虛則體弱神衰,抗病力弱。
2)意義:通過望神可以了解人體臟腑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2.內容:神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尤以觀察兩目、神情、氣色和體態(tài)為重點。
3.對神氣的判斷
1)得神
(1)臨床表現: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表情豐富自然,兩目精彩,面色榮潤,呼吸平穩(wěn),語言清晰,肌肉不削,動作自如,飲食如常。
(2)意義:提示正氣充足,精氣未傷,為無病或病輕。
2)少神
(1)臨床表現:精神不振,兩目乏神,面色少華,肌肉松軟,倦怠乏力,動作遲緩,少氣懶言。
(2)意義:提示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為輕病、疾病恢復期或體弱。
3)失神
(1)精虧神衰:精神萎靡,面色無華,兩目晦暗,呼吸 氣微或喘促,語言錯亂,形體羸瘦,動作艱難,反應遲鈍,甚則神識不清.提 示正氣大傷,精氣虧虛,屬病重。醫(yī)學教育網學員更上提供
(2)邪盛神亂:壯熱煩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譫語,循 衣模床,撮空理線;或卒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緊急。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挾痰蒙蔽清竅,阻閉經絡,屬病重。
4)假神
(1)臨床表現:為久病重病本已失神,但突然神識清醒,目光轉亮而浮光外露,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xù),忽然語聲清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無華,而突 然兩顴泛紅如妝;或原來毫無食欲,突然食欲增強。
(2)意義:提示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屬病危。
5)神亂
(1)焦慮恐懼:見于卑惵、臟躁等病。多屬虛證。
(2)狂躁不安:見于狂病、外感熱病等。多屬陽證。
(3)淡漠癡呆:見于癲病、癡呆等。多屬陰證。
(4)卒然昏倒:病人突然尖叫,隨即昏倒,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誕沫,常因咬破舌尖而出現血沫,醒后如常。見于癇病。
二、望色
1. 概念:望色,又稱“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2. 意義:
1)面部顏色屬血、屬陰,是血色與膚色相兼的外在表現??煞?映臟腑氣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質及邪氣的部位。
2)面部光澤屬氣、屬陽。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煞从撑K腑 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3.常色與病色
1)常色:即正常的、無病的面色。
(1)特點:
明潤:即面色光明潤澤,是精氣充盈的表現。
含蓄:即面色隱含于皮膚之內而不特別顯露,是精氣內含而不外泄的表現。我國人屬黃種人,其正常面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2)分類:
主色:是人生來就有的基本面色,屬個體差異,一生基本不變。
客色:因季節(jié)、氣候不同而發(fā)生正常變化的面色。
病色:因病而發(fā)生異常改變的面色。
特點: 晦暗:即面部皮膚枯槁晦暗,是臟腑精氣虛衰的表現。
暴露:即某種面色異常明顯地顯露于外,是病色外現或真臟色外露的表現。
(1)判斷病情輕重
善色:即面色光明潤澤。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與面,屬新病、輕病、陽證,稱為“氣至”。
惡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榮潤于面,屬久病、重病、陰證,稱為“氣不至”。
(2)五色主病
面白: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面色淡白無華--血虛證或失血證。
面色白光白虛浮--陽虛水泛。
面色蒼白--陽氣暴脫或陰寒內盛。
面黃:主脾虛、濕證。
面色萎黃--脾胃氣虛。
面黃虛浮--脾虛濕蘊。
面目肌膚一身俱黃者,稱為黃疸。
面赤:主熱證,亦可見于戴陽證
滿面通紅--屬實熱證。
午后兩顴潮紅--屬陰虛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顴頰泛紅游移不定--戴陽證。
面青: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
面色淡青或青黑--屬寒盛、痛劇。
面色、口唇青紫--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間,又稱蒼黃--屬肝郁脾虛。
小兒眉間、鼻柱、唇周顯現青色--小兒驚風或欲作驚風。
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span>
面色黑而暗淡--多屬腎陽虛。
面色黑而干焦--多屬腎陰虛。
眼眶周圍見黑色--多屬腎虛水飲內停,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三、望形體
1.概念: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體質形態(tài)和異常表現等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2.內容:
1)形體強弱
體強:即身體強壯。如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說明內臟堅實。氣血旺盛,抗病力強。
體弱:即身體衰弱。如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瘦削,皮膚枯燥。說明內臟脆弱,氣血不足,抗病力弱。
2)形體胖瘦
胖而能食,肌肉結實,神旺有力--為形氣有余。 多屬精氣充足,身體健康。
胖而食少,肉松皮緩,神疲乏力--為形盛氣虛。 多屬陽氣不足,多痰多濕。
體瘦顴紅,皮膚焦干--為形瘦陰虛。多屬陰血不足、內有虛火。
久病臥床不起,骨瘦如柴--為臟腑精氣衰竭,氣液干枯,屬病危。
3)體質形態(tài)
陰臟人:體型矮胖,頭圓頸粗,肩寬胸厚,身體姿勢多后仰。
特點:陽較弱而陰偏旺,患病后易從陰化寒,導致寒濕內停。
陽臟人:體型瘦長,頭長頸細,肩窄胸平,身體姿勢多前屈。
特點:陰較虧而陽偏旺,患病后易從陽化熱,導致傷陰傷津。
陰陽和平之人:又稱平臟之人。體質介于前兩者之間。
特點:陰陽平衡,氣血調勻。
四、望姿態(tài)
1.概念: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tài)和異常動作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2.內容:
1)動靜姿態(tài):凡動者、強者、仰者、伸者,多屬陽證、熱證、實證,為病在表;凡靜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屬陰證、寒證、虛證,為病在里。
(1)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屬肺實氣逆。
(2)坐而喜俯,少氣懶言--多屬肺虛體弱。
(3)臥時面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自能轉側--多屬陽證、熱證、實證。
(4)臥時面常向里,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側--多屬陰證、寒證、虛證。
(5)仰臥伸足,掀去衣被--多屬實熱證。
(6)蜷臥縮足,喜加衣被--多屬虛寒證。
(7)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多屬咳喘,或水飲停于胸腹。
(8)但臥不得坐,坐則昏眩--多屬氣血大虛,或脫血奪氣。
2)衰憊姿態(tài) 觀察衰憊姿態(tài),可以了解臟腑的病變程度和疾病的預后。
3)異常動作
(1)瞼、唇、指、趾顫動--為動風先兆,或氣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
(2)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肝風內動。
(3)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風病。
(4)惡寒戰(zhàn)栗--瘧疾發(fā)作,或傷寒欲作戰(zhàn)汗。
(5)肢體軟弱,行動不靈--多屬痿病。
(6)關節(jié)拘攣,屈伸不利 -- 多屬痹病。
一、望頭面
1.望頭部
1)囟門突起(囟填)--多屬實證。但在小兒哭泣時囟門稍有突起為正常。
2)囟門凹陷(囟陷)--多屬虛證。但六個月以內的嬰兒囟門微陷屬正常。
3)囟門遲閉(解顱)--多屬腎氣不足、發(fā)育不良。
4)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5)頭搖不能自主--動風先兆,或老年氣血虛衰,腦神失養(yǎng)。
6)發(fā)黃稀疏,干枯易落--精血不足。
7)小兒發(fā)結如穗,枯黃不澤--疳積病。
2.望面部
1)面部浮腫--多見于水腫病。
2)口眼歪斜 --風邪中絡,其病較輕。若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者,是 風中臟腑,其病較重。
3)“苦笑貌”--多見于新生兒臍風、破傷風。
二、望五官
1.望目
1)“五輪”學說:
瞳人-腎-“水輪”;
黑睛-肝-“風輪”;
兩眥血絡-心-“血輪”;
白睛-肺-“氣輪”;
眼瞼-脾-“肉輪”。
2)色澤:
目赤腫痛--多屬實熱證。
白睛發(fā)黃--為黃疸之征。
目眥淡白--血虛、失血。
3)形態(tài):
目胞浮腫--水腫病。
眼窩凹陷--傷津耗液或氣血不足。
眼球突出--肺脹,癭病。
4)動態(tài):
瞳孔縮小--肝膽火熱,或為中毒。
瞳孔散大--腎精耗竭,屬病危。
瞪目直視--臟腑精氣將絕,屬病危。
戴眼反折--太陽經絕證,病危。
橫目斜視--肝風內動。
昏睡露睛--脾氣虛衰,胞瞼失養(yǎng)。
2.望耳
1)耳廓瘦小而薄--先天虧損,腎氣不足。
2)耳廓干枯萎縮--腎精耗竭之危候。
3)小兒耳背有紅絡、耳根發(fā)涼--出麻疹的先兆。
4)耳內流膿水(膿耳)--肝膽濕熱熏蒸,或腎陰虧虛、虛火上炎。
3.望鼻
1)鼻端微黃明潤--胃氣未衰或胃氣來復。
2)鼻端晦暗枯搞--胃氣已衰,屬病重。
3)鼻翼煽動--肺熱或哮喘病。
4)鼻流清涕--外感風寒。
5)鼻流濁涕--外感風熱。
6)鼻流腥臭膿涕--鼻淵。
7)鼻腔出血(鼻衄)--多屬肺胃蘊熱。
4.望口與唇
1)色澤
(1)春色淡白--血虛證、失血證。
(2)唇色深紅--多屬實證、熱證。
(3)口唇呈櫻桃紅色--煤氣中毒。
(4)口唇青紫--血瘀證。
2)形態(tài)
(1)口唇干裂--津液耗傷。
(2)口角流涎--見于小兒多屬脾虛濕盛, 見于成人多為中風口歪,不能收攝。
(3)口唇糜爛--脾胃積熱上蒸。
(4)口腔糜爛(口瘡、口糜)--心脾積熱上蒸。
3)動態(tài)
(1)口張:屬虛證。
(2)口噤:屬實證。見于痙病、驚風、破傷風等。
(3)口撮:見于破傷風。TA
(4)口僻:見于中風。
5.望齒與齦
1)牙齒光燥如石--陽明熱甚,津液大傷。
2)牙齒燥如枯骨--腎陰枯竭,精不上榮。
3)齒齦紅腫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
4)齒齦不痛不紅微腫出血--脾虛血失統(tǒng)攝,或腎陰虛虛火上炎。
6.望咽喉
1)咽部深紅,腫痛明顯--屬實熱證。
2)咽部紅色嬌嫩,腫痛不甚--屬虛熱證,多由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致。
3)咽部一側或兩側喉核紅腫疼痛,潰爛有黃白色膿點(乳蛾)--肺胃熱盛、火毒熏蒸。
4)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復生(白喉)--外感疫邪。
三、望軀體
1.望頸項
1)頸前結喉處有腫塊突起,可隨吞咽上下移動--癭瘤。
2)頸側頜下有腫塊如豆,累累如串珠--瘰疬。
3)頸項強硬--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有病。
4)小兒頸項軟弱,抬頭無力--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2.望胸脅
1)胸廓扁平--多屬肺腎陰虛、氣陰兩虛或體弱。
2)胸廓膨隆--多屬久病咳喘,肺氣不宣而壅滯。
3)雞胸、脅如串珠--腎氣不足,發(fā)育不良。
4)乳房紅腫熱痛,甚則破潰流膿(乳癰)--肝氣不舒,胃熱壅滯,或外感邪毒。
3.望腹部
1)腹部膨隆--膨脹、水腫等。
2)腹部凹陷--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3)腹壁青筋暴露--膨脹。
4)水腫、膨脹病人臍突--脾腎虛衰,屬病重。
4.望腰背部
1)駝背--腎氣虧虛,發(fā)育不良。
2)脊柱側彎--坐姿不良,或腎精虧損。
3)腰部拘急疼痛,活動受限--寒濕侵襲,或跌仆閃挫。
四、望四肢
1.形態(tài)異常
1)肌肉萎縮--痿證、中風偏癱。
2)四肢腫脹--水腫病。
3)小腿青筋暴露--寒濕內侵,絡脈血瘀。
4)指關節(jié)梭狀畸形--風濕久蘊,筋脈拘攣。
5)指端膨大如作--心肺氣虛,血瘀濕阻。
2.動態(tài)異常
1)肢體痿廢--痿病、中風。
2)四肢抽搐--肝風內動。
3)手足拘急--寒邪凝滯或血虛筋脈失養(yǎng)。
4)手足顫動--血虛筋脈失養(yǎng),動風先兆,或飲酒過度。
5)手足蠕動--脾胃氣虛,筋脈失養(yǎng)。
五、望二陰
1.望前陰
1)陰囊腫大,因小腸墜入或睪丸腫脹引起(疝氣) --肝氣郁結、久立勞累或寒濕侵襲。
2)**有物突出(陰挺)--脾虛中氣下陷,或產后勞傷。
3)陰腫不痛不癢--水腫病。
4)陰囊或**紅腫疼痛--肝經濕熱下注。
2.望后陰
1)肛門內外生紫紅色柔軟腫塊--痔瘡。
2)肛門肛管皮膚粘膜有狹長裂傷--一肛裂。
六、望皮膚
1.皮膚發(fā)紅,色如涂丹--丹毒。
2.皮膚白斑,界限分明--白駁風。
3.肌膚甲錯--血瘀日久。
4.斑--色深紅或青紫,點大成片,平鋪于皮膚,撫之不得手,壓之不褪色。
陽斑--斑色紅紫,形似錦紋云片,兼身熱煩躁脈數等實熱證表現。
陰斑--斑色青紫,隱隱稀少,兼面白肢涼脈虛等虛寒證表現。
5.疹--色紅或白,點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6.麻疹--疹色桃紅,形似麻粒,先見于發(fā)際顏面,漸及于軀干四肢,后按發(fā)出順序逐漸消退。
7.水痘--橢圓形小水皰,頂滿無臍,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現,大小不等
8.癰--屬陽證,患部紅腫高大,根盤緊束,焮熱疼痛。
9.疽--屬陰證,患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熱少痛。
七、望排出物 :
1.望痰
1)痰白清稀--寒痰。
2)痰黃稠有塊--熱痰。
3)痰少而粘,難于咯出--燥痰。
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濕痰。
5)咯吐腥臭膿血痰--肺癰。
6)痰中帶血色鮮紅--咯血,多屬肺熱。
2.望涎
1)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虛寒。
2)口中時吐粘誕--脾胃濕熱。
3)小兒口角流誕--脾虛濕盛或胃熱蟲積。
4)睡中流涎--胃熱或宿食內停。
3.望嘔吐物
1)嘔吐物清稀無酸臭味--寒嘔。
2)嘔吐物穢濁有酸臭味--熱嘔。
3)吐血鮮紅或紫暗有塊,挾食物殘渣一肝火犯胃、胃有積熱或胃府血瘀。
4.望大便
1)大便清稀水樣--寒濕泄瀉。
2)大便黃褐如糜而臭--濕熱泄瀉。
3)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鴨溏--脾虛泄瀉或腎虛泄瀉。
4)大便如粘凍,挾有膿血--痢疾。
5)便血,血色鮮紅,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近血。
6)便血,血色暗紅或紫黑,與大便均勻混合--遠血。
5.望小便
1)小便清長--多屬虛寒證。
2)小便短黃--多屬實熱證。
3)尿中帶血--尿血或血淋。
4)尿有砂石--石淋。
5)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尿濁或膏淋。
八、望小兒指紋:
1.正常指紋 :淺紅微黃,隱現于風關之內,不明顯浮露,也不超出風關。
2.浮沉辨表里:
1)指紋浮顯--外感表證。
2)指紋沉隱--內傷里證。
3.顏色辨病性
1)紋色鮮紅--外感表證。
2)紋色紫紅--里熱證。
3)指紋青色--疼痛、驚風。
4)紋色紫黑--血絡郁閉,屬病危。
5)紋色淡白--脾虛、疳積。
4.三關辨輕重: DA
1)顯于風關--邪氣人絡,邪淺病輕。
2)達于氣關,紋色較深--邪氣入經,邪深病重。
3)達于命關,紋色更深--邪入臟腑,病情危重。
4)透關射甲,紋色紫黑--病屬兇險,預后不良。
5.形狀:
1)增粗、分支明顯--多屬實證、熱證。
2)變細、分支不顯 -- 多屬虛證、寒證。
一、神的含義:
1. 狹義的神指心所主之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2. 廣義的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機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和精神意識狀態(tài)的綜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面色眼神、形體動態(tài)、語言呼吸和對外界的反映等各個方面。
二、判斷神氣以兩目、神情、氣色、體態(tài)為重點:
神、少神、失神.假神鑒別表
得神 | 少神 | 失神 | 假神 | |
二目 | 精彩 | 乏神 | 晦暗 | 突然目光轉亮,浮光外露 |
神情 | 神志清楚,反應靈敏 | 精神不振 | 精神萎靡,反應遲鈍,或神識不清,或神昏,或卒然昏仆 | 突然神識清醒 |
氣色 | 面色榮潤 | 面色少華 | 面色無華 | 面色無華而兩顴泛紅如妝 |
體態(tài) | 肌肉不削,動作自如 | 肌肉松軟,倦怠乏力,動作遲緩 | 形體羸瘦,動作艱難,或煩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兩手握固,牙關緊急 | |
語言 | 語言清晰 | 懶言 | 錯亂不清,或譫語 | 突然言語不休,語聲清亮,想見親人 |
呼吸 | 平穩(wěn) | 少氣 | 氣微或喘促 | |
飲食 | 如常 | 食欲不振 | 不進 | 突然食欲增強 |
三、注意假神與重病好轉的區(qū)別:
1. 重病好轉時,其精神好轉是逐漸的,并與整體狀況的好轉相一致,如飲食漸增, 面色漸潤,舌上復生薄白苔,身體功能漸復等。 2. 假神是垂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轉,與整體病情的惡化不相符,且時間短暫,病情很快惡化。
四、神亂與失神都有精神癥狀,但兩者有著本質區(qū)別:
1. 神亂:多見于癲、狂、癇、臟躁等病人,多為邪氣干擾心神所引起,其特點是大多 反復發(fā)作而緩解期不出現神志失常,其神志失常表現只能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 而不具有“失神”的臨床意義。
2. 失神:雖然也有精神失常的表現,但卻是由臟腑功能衰敗、正氣大傷、精氣嚴重虧 損所引起,多見于久病、重病患者。
五、“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
1.氣指臟腑精氣,臟腑精氣充足,面部表現為榮潤光澤,稱為“有氣”。臟腑精氣虛 衰,面部表現為晦暗枯槁,稱為“無氣”。故面色光澤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對 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有重要意義。
2.色指面色,是血色與膚色相兼的外在表現,可反映血液的盛衰和運行情況、病邪 的性質及邪氣的部位。
3.在判斷病情時,氣與色相比較,氣的盛衰有無比色更為重要。如病人面色榮潤光澤,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傷,即使面色異常,但經過治療容易恢復,預后較好,故曰“有氣不患無色”。如病人面色晦暗枯槁,說明臟腑精氣已傷,無論何種面色,皆屬久病重病,預后不好,故曰“有色不可無氣”。
六、望色十法:
清代醫(yī)家汪宏提出“望色十法”,可作為觀察面部色澤動態(tài)變化的參考。
如: 浮→沉(表邪入里);沉→浮(里邪出表)。
清→濁(陽證轉陰);濁→清(陰證轉陽)。
微→甚(因虛致實);甚→微(實證轉虛)。
散→摶(邪氣漸聚);摶→散(邪氣將解)。
澤→夭(精氣漸衰);夭→澤(精氣漸復)。
七、“形勝氣者夭”、“氣勝形者壽”:
形--形體胖瘦,氣--精氣盛衰,主要表現機體功能的強弱。
1.“形勝氣者夭”:形體肥胖而精氣不足,表現為精神不振、納少乏力、機體功能低下,雖胖亦屬不健康表現,多非長壽體質。
2.“氣勝形者壽”:形體雖瘦,但精氣充足,表現為精神充沛、神旺有力,雖瘦亦屬健康表現,多為長壽體質。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