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直播時間:已結(jié)束
主講老師:張鈺琪
直播介紹:相關專業(yè)知識中醫(yī)診斷學望面色內(nèi)容復習方向、考點講解及得分技巧
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是中醫(yī)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考試大綱中涉及的一部分內(nèi)容,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如下,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中醫(yī)內(nèi)科職稱考試:
1.在體合肉,主四肢肉,包括肌肉、脂肪和皮下組織,有保護內(nèi)臟、抗御外邪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肌肉的腠理稱為肌腠。脾在體合肉,是指脾具有運化水谷精微、充養(yǎng)肌肉和四肢的功能。正如張志聰注釋《素問·五藏生成》所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yǎng)肌肉,故主肉。”若脾失運化,精氣血津液生化無源,長期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健脾胃生精氣是治療痿證的基本原則,《素問·痿論》稱為“治痿獨取陽明”。
四肢又稱“四末”。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yǎng)和滋潤,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故稱“脾主四肢”。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yǎng)充足,活動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傳輸無力,則四肢的營養(yǎng)缺乏,可見倦怠無力,甚或痿廢不用。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開竅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口腔主接納和咀嚼食物,食物經(jīng)咀嚼后,便于胃的受納和腐熟。脾的經(jīng)脈“連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覺,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氣健旺,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靈樞·脈度》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則見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如口淡乏味、口膩、口甜等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
脾之華在唇,是指口唇的厚度、色澤可以反映脾氣功能的盛衰。脾氣健旺,氣血充足,則口唇厚實、紅潤光澤;脾失健運,氣血衰少,則口唇較薄、口唇淡白不澤。
3.脾在志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與思相關。思即思慮,屬人體的情志活動或心理活動的,一種形式,比思維、思考等概念更廣。思雖為脾志,但與心神有關,故有“思出于心,而脾應之”之說。正常思慮,人人皆有,對機體有益,并無不良影響。但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則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引起氣機障礙,導致氣滯或氣結(jié),即所謂“思則氣結(jié)”。思慮太過,最易妨礙脾氣的運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氣結(jié)滯,脾氣不能升清,胃氣不能降濁,因而出現(xiàn)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癥,所謂“思傷脾”。
4.在液為涎,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脾氣化生并傳輸布散,故說“脾在液為涎”。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在正常情況下,脾精、脾氣充足,涎液化生適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氣不攝,則導致涎液化生異常增多,可見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氣失卻推動激發(fā)之能,則見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處暑)相通應。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天陽下迫,地氣上騰,濕為熱蒸,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于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生身,類于“土爰稼穡”之理,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長夏之濕雖主生化,而濕之太過,反困其脾,使脾運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為濕傷,諸多濕病由此而起。又因時逢炎夏,濕與熱兼,濕熱交相為病,多見身熱不揚、肢體困重、脘悶不舒、納呆泄瀉等濕熱不解的癥狀。治療應因時制宜,除濕而熱自退,所謂“濕去熱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