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外科學職稱考試題庫軟件(初/中/高級) 中醫(yī)外科學職稱考試題庫軟件(初/中/高級)](http://m.cddzsc.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2/08/08/621837.png)
題庫設計緊扣考試大綱、考試教材、考試科目。符合衛(wèi)生高級職稱考試題型與考試科目,考試資料豐富,免費試用!
第一章:中醫(yī)外科學發(fā)展概況
1:《山海經(jīng)》: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砭石、石針切開排膿。
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記載。《內(nèi)經(jīng)》最早提出用截趾手術治療脫疽。
3:《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醫(yī)書
4:《周禮·天官》最早記載“瘍醫(yī)”,即指外科醫(yī)生。
5:汪機《外科理例》“以消為貴,以托為畏”首創(chuàng)玉真散治療破傷風。
6:華佗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外科醫(yī)生,他第一個應用麻沸散座為全身麻醉劑
7:《金瘡瘐縱方》我國第一部外科專著。
8:《劉涓子鬼遺方》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外科專著。首創(chuàng)用水銀膏治療皮膚病、波動感辨膿。
9:《肘后備急方》海藻治癭世界上最早應用含碘食物治療甲狀腺;免疫療法治療狂犬病。
10:《千金方》蔥管導尿治療尿潴留。臟器療法:適用動物肝臟能夠治療夜盲癥。
11:陳司成《霉瘡秘錄》我國第一部梅毒專著,砷、汞治療。
學派:
1:“正宗派”:明·陳實功《外科正宗》。該書內(nèi)容豐富,條理清晰,體現(xiàn)了明以前外科學的主要成就,被后世醫(yī)家評價為“列癥最詳,論治最精”,對中醫(yī)外科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其重視脾胃,指出:“蓋脾胃盛則多食而易饑,其人多肥,氣血亦壯;脾胃弱,則少食而難化,其人多瘦,氣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調(diào)理脾胃為要。”主張應用外治法和進行外科手術,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濕敷等,并記載手術方法14種。
2:“全身派”:清·王維德《外科全身集》。“陰虛陽實”論,創(chuàng)立了外科證治中以陰陽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法則,指出:“紅腫乃陽實之證,氣血熱而毒沸;白疽乃陰虛之證,氣血寒而凝。”對陰疽的治療提出“陽和通腠,溫補氣血”法則,并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濫用刀針。創(chuàng)立了陽和湯、陽和解凝膏、犀黃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錦庭《瘍科心得集》。“外瘍實從內(nèi)出”論,注重外證與內(nèi)證的關系,指出“夫外瘍之發(fā),不外乎陰陽、寒熱、表里、虛實、氣血、標本,與內(nèi)證異流而同源也。”將溫病學說引入外科病證治,用三焦辨證揭示了外科病因與發(fā)病部位的規(guī)律,指出“瘍科之證,在上部者,屬風溫風熱,風性上行故也(牛蒡解肌湯);在中部者,屬氣郁、火郁,氣火俱發(fā)于中也(柴胡清肝散);在下部者,屬濕火濕熱,濕性下趨故也(萆薢勝濕飲)”。在治療上善于應用治療溫病的犀角地黃湯、紫雪丹、至寶丹等治療疔瘡走黃。
第二章:中醫(yī)外科學的范圍、疾病命名及基本術語
1:命名原則:部位、穴位、臟腑、病因、形態(tài)、顏色、疾病特征、范圍大小、病程長短、傳染性。
2: 瘡瘍:廣義上是指一切體表外科疾患的總稱;狹義是指發(fā)于體表的化膿性疾病。
癰:壅。氣血被邪毒壅聚而發(fā)生的化膿性疾病。分為外癰(體表皮肉)和內(nèi)癰(臟腑)。
疽:阻。氣血被毒邪阻滯而發(fā)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見有頭疽(肌膚間-西醫(yī)的癰)和無頭疽(骨骼關節(jié)等深部組織-西醫(yī)的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jié)炎)
結核:結聚成核、結如果核的腫塊。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淺表部位的病理性腫塊。
巖:病變部位腫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巖石,破潰后瘡面中間凹陷較深,狀如巖穴。癌。
毒:凡是導致機體陰陽平衡失調(diào),對機體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因素統(tǒng)稱為毒。
⑴有傳染性的疾病 ⑵火毒癥狀明顯、發(fā)病迅速的疾病。
五善:預后好。
心善:精神爽快,語言清亮,舌潤不渴,寢寐安寧。肝善:身體輕便,不怒不驚,指甲紅潤,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潤,飲食知味,膿黃而稠,大便和潤。肺善:聲音響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勻,皮膚潤澤。腎善:身無潮熱,口和齒潤,小便清長,夜臥安靜。
七惡:預后差。
心惡:神志昏惚,心煩舌燥,瘡色紫黑,語言呢喃。
肝惡:身體強直,目難正視,創(chuàng)流血水,驚悸時作。脾惡:形容消瘦,瘡陷膿臭,不思飲食,納藥嘔吐。
肺惡:皮膚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扇動。腎惡:時渴引飲,面容慘黑,咽喉干燥,陰囊內(nèi)縮。
臟腑敗壞:身體浮腫,嘔吐呃逆,腸鳴泄瀉,口糜滿布。
氣血衰竭:瘡陷色暗,時流污水,汗出肢冷,嗜臥語低。
順癥:外科疾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按著順序出現(xiàn)應有的癥狀。陽癥瘡瘍表現(xiàn)為初起瘡頂高突,紅腫疼痛,根腳不散;膿成頂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膿易腐;潰后濃稠色鮮,腐肉易脫,腫消痛減;收口期瘡面紅活,新肉易生,瘡口易斂。
逆癥:陽癥瘡瘍初起瘡頂平塌,根腳散漫,不痛不熱;膿成瘡頂軟餡,腫硬紫暗,不膿不腐;潰后皮爛肉堅無膿,時流膿水,腫痛不減;收口期膿稀淋漓,新肉不生,色敗臭穢,瘡口難斂。
失榮:發(fā)于頸部及耳之前后的巖腫,晚期氣血虧乏,面容憔悴,形體消瘦,狀如樹木枝葉發(fā)枯,失去榮華。相當于西醫(yī)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和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屬古代外科四大絕癥之一。
第三章:中醫(y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
1:發(fā)病機理:⑴氣血凝滯:氣血生化不及或運行障礙而致其功能失常⑵氣血盛衰和外科疾病的發(fā)生與否、預后和治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2:病因特點:
⑴外科疾病的發(fā)生,尤以“熱毒”、“火毒”最為常見。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⑵三步求因。
⑶特殊之毒:蟲毒、蛇毒、瘋犬毒、藥毒、食物毒、疫毒。
特點:
1:發(fā)病迅速
2:有傳染性
3:局部辯證
⑴:腫性:風腫:游走不定 氣腫:隨喜怒消長 痰腫:軟如綿、硬如饅
⑵:痛因:寒痛:得溫痛緩 風痛:痛無定處、走注甚速 化膿痛:如雞啄,按之中軟應指
⑶:腫瘍作癢:可能病情更為嚴重、可能病變有消散之趨勢。 陽癥膿:濃稠厚,色澤鮮明,略帶腥味⑷:辯膿:確認方法:按觸法(表淺)/透光法、點壓法(患趾)/穿刺法(深、腔小)/B超(定位)
4:陰陽辯證: 陽癥 陰癥發(fā)病緩急: 急性發(fā)作 慢性發(fā)作皮膚顏色: 紅赤 蒼白、紫暗、膚色不變皮膚溫度: 掀熱 涼或不熱腫脹形勢: 高腫突起 平塌下陷腫脹范圍: 根盤收束 根盤散漫腫塊硬度: 軟硬適度 堅硬如石、柔軟如棉疼痛感覺: 疼痛劇烈、拒按 疼痛和緩、隱痛、不痛、酸麻病位深淺: 皮膚、肌肉 血脈、筋骨膿液質(zhì)量: 膿質(zhì)稠厚 膿質(zhì)稀薄潰瘍形色: 肉芽紅活潤澤 肉芽蒼白紫暗病程長短: 短 長全身癥狀: 初期常伴形寒發(fā)熱、口渴、納呆 初期無明顯癥狀,伴虛寒癥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潰后漸消 釀膿時虛熱,潰后虛像更甚舌苔脈象: 舌紅苔黃脈有余 舌淡苔少脈不足預后順逆: 易消易潰易斂,順 難消難潰難斂,逆第五章:中醫(yī)外科疾病治法1:內(nèi)治法 ⑴:消法: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濃,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適用于尚未成濃的初期腫瘍和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以及各種皮膚疾病。分為: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
⑵:托法: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nèi)陷的治療法則。適用于外瘍中后期腫瘍形癥已成,即成膿期,或潰瘍初期。分為:補托、透托。
⑶:補法: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其正氣,助養(yǎng)其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法則。適用于潰瘍后期、虛癥。分為:補益、調(diào)胃。
具體應用: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nèi)托、補益、調(diào)胃。
A:清熱法:用寒涼的藥。使內(nèi)蘊熱毒得以清解: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熱毒之癥,局部紅腫熱痛,伴發(fā)熱煩燥、口咽干燥、舌紅苔黃脈數(shù) 清氣分熱(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清血分熱(犀角地黃湯、清營湯)養(yǎng)陰清熱(知柏地黃丸)清骨蒸潮熱(清骨散)
B:內(nèi)托法:用補益和透膿的藥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使瘡瘍毒邪移深居淺,早日液化成膿,或時病灶趨于局限化,使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nèi)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邪盛正實:透托(透膿散)邪盛正衰:益氣托毒(托里消毒散)溫陽托毒(神功內(nèi)托散、薏苡附子敗醬散)陰虛托毒(竹葉黃芪湯)
C:調(diào)胃法:用調(diào)理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治法。理脾和胃(異功散)和胃化濁(二陳湯)清養(yǎng)胃陰(益胃湯):適用于胃陰不足,定瘡走黃,有頭疽內(nèi)陷,口干少津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紅,脈細數(shù)。
2:外治法
A: 膏藥:富有粘性,敷貼患處固定患部,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創(chuàng)面,避免外來刺激和毒邪感染。
適應癥: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膿、潰后各個階段。
用法:陽癥:太乙膏(生?。⑶уN膏(提膿)陰癥:陽和解凝膏/ 咬頭膏(腐蝕)
B: 油膏:適應癥:腫瘍、潰瘍、皮膚糜爛結痂滲液不多者以及肛門病。
用法:腫瘍期:金黃膏(散結)玉露膏(清熱解毒)沖和膏(半陰半陽)回陽玉龍膏(陰癥)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潰瘍期:生肌玉紅膏、紅油膏、生肌白玉膏、瘋油膏、青黛散油膏、消痔膏、黃連膏C: 箍圍藥:古稱敷貼。是藥粉和液體調(diào)制成的糊劑。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
適應癥:無明顯腫塊。腫勢散漫不聚而無集中之硬塊者。
用法:陽癥(菊花銀花冷茶):金黃散、玉露散。半陰半陽(蔥姜韭蜂蜜):沖和散。陰癥(醋酒):回陽玉龍散。
D:摻藥: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根據(jù)制方原理,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病變部位。配制時應研極細,無聲為度;植物類藥物另研過篩;礦物類水飛;珍貴藥物另研。
1:消散藥:適用于初期局限未成膿。先箍圍后摻藥。陽毒內(nèi)消散/紅靈丹 (陽癥)陰毒內(nèi)消散/桂麝散/黑退消(陰癥)
2:提膿祛腐藥:能使瘡瘍內(nèi)蓄之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提膿祛腐是處理潰瘍早期的一種方法。
紅升丹 Hg 固體-液化成膿 黑虎丹不含升丹 白降丹(腐蝕藥)Se 腐蝕-干性壞死 放射切。
手術切口:1:膿腔最低點便于引流;2:循經(jīng)直切免傷血絡;3:乳房以乳頭為中心放射切免傷乳絡;4:面部沿自然紋理切;5:手指膿腫側方切;6:關節(jié)區(qū)用橫切口、弧形切口、s切口;7:關節(jié)附近切口避免越過關節(jié);8:肛旁低位以肛管為中心第八章:乳房疾病1:男子乳頭屬肝 乳房屬腎;女子乳頭屬肝 乳房屬胃。乳房疾病與肝、胃、腎經(jīng)及沖任二脈有密切聯(lián)系。
2:腫塊的檢查:站立位或仰臥位。檢查時間:月經(jīng)來潮7-10天。
望診:比較是否兩側形狀大小對稱;有無表面突起凹陷;乳頭位置內(nèi)縮抬高;皮膚紅、水腫、橘皮、濕疹;靜脈擴張。
觸診:先健側后患側。四指并攏指腹平放。整個-內(nèi)上-外上-外下-內(nèi)下-乳暈(血液溢出)-腋窩-鎖骨上-鎖骨下。
3:乳癰: 西醫(yī)的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哺乳期:外吹乳癰;妊娠期:內(nèi)吹乳癰;非以上兩期:不乳兒乳癰。特點:乳房局部結塊,紅腫熱痛,并有無寒發(fā)熱。病因病機:乳汁郁積/肝郁胃熱/感受外邪臨床表現(xiàn):初期:乳汁郁積 表癥+淤癥(乳頭皸裂哺乳時感刺痛,乳汁結塊乳房脹痛,皮色微紅熱)解表通乳 瓜蔞牛蒡湯切口:按乳絡方向并與膿腔基底大小一致,選擇膿腫稍低的位置使引流通暢不形成膿袋,避免損傷乳絡形成乳漏。
4:乳癖:西醫(yī)的乳腺增生。特點:單側或雙側乳房疼痛并出現(xiàn)腫塊,與月經(jīng)周期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腫塊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邊界不清/質(zhì)地不硬/活動度好,好發(fā)25-45歲中青年婦女。病因病機:肝郁脾虛;腎虛沖任不調(diào)。
治療:止痛,消塊是要點。肝郁痰凝:青壯年(逍遙蔞貝散)。沖任失調(diào):中年婦女(二仙湯合四物湯)
5:乳衄:乳竅不時溢出少量血液。特點:乳頭單個或多個乳孔溢出血性液體,或有乳暈下單發(fā)腫塊。
治療:虛:脾不統(tǒng)血(歸脾湯) 實:肝火偏旺迫血妄行(丹梔逍遙散)
第九章:癭癭:是甲狀腺疾病的總稱。特點:發(fā)于甲狀腺部,或為漫腫,或為結塊,或有灼痛,多數(shù)皮色不變。良性腫物大多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或伴有煩熱、心悸、多汗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甚至閉經(jīng)等癥狀。
五癭(宋·陳無擇)堅硬不可移者曰石癭:皮色不變者曰肉癭:筋脈露結者曰筋癭:赤脈交結者曰血癭:隨喜怒消長者曰氣癭。
歸經(jīng)為:任督肝腎 癭病初起多實(氣、痰、瘀)病久由實轉虛(心肝)
檢查方法:囑患者端坐,雙手放于兩膝,顯露頸部并使患者頭部略為俯下,使勁前部肌肉和筋膜松弛。
1:望診:對面觀察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腫塊隆起,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態(tài),有無血管充盈等。
2:觸診:先健康后腫塊,注意腫塊位置、大小、數(shù)目、硬度、光滑度、活動度、有無壓痛、邊界是否清晰,并檢查腫塊是否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有無振顫,氣管有無移位,頸部淋巴結是否腫大。
3:聽診:甲亢時,局部可聽到收縮期連續(xù)性血管雜音。
臨床壓迫:1:氣管:常見,一側壓迫可使氣管移位彎曲,兩側壓迫氣管扁平,可致呼吸困難。
2:食管:吞咽不適,但不會引起梗阻癥狀 3:喉返神經(jīng):聲帶麻痹,聲音嘶啞4:頸深部大靜脈:頭頸部血液回流受阻,表淺靜脈明顯擴張,面部水腫。
氣癭:腫部柔軟無痛,隨喜怒消長。西醫(yī):單純性甲狀腺腫,地方性甲狀腺腫。肝郁氣滯(四海舒郁丸)
肉癭:頸前喉結一側或兩側結塊,柔韌而圓,如肉之團,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發(fā)展緩慢。好發(fā)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西醫(yī):甲狀腺良性腫瘤或囊腫。氣滯痰凝(海藻玉壺湯合逍遙散)氣陰兩虛(海藻玉壺湯合生脈散)
癭癰:結喉兩側結塊,色紅灼熱,疼痛腫脹,甚而化膿,常伴有發(fā)熱、頭痛。西醫(yī):急性、亞急性甲狀腺炎。風熱痰凝(牛蒡解肌湯、普濟消毒飲)氣滯痰凝(柴胡疏肝湯)
第十四章:周圍血管疾病癥狀和體征:疼痛(間歇性/持續(xù)性)皮膚溫度異常 皮膚顏色異常 感覺異常 肢體增粗或萎縮 潰瘍和壞疽(干性/濕性)
間歇性跛行:表現(xiàn)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離后,下肢的某個部位出現(xiàn)酸脹感及痙攣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鐘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現(xiàn)同樣的癥狀。是缺血早期表現(xiàn)。
動脈缺血性營養(yǎng)障礙:皮膚(松弛/變薄/脫屑/無彈性)肌肉(萎縮)指甲(變脆/增厚/甲嵴/甲溝炎)汗毛(稀疏/變細/脫落)
1:股腫:血液在深靜脈管內(nèi)發(fā)生異常凝固而引起靜脈阻塞、血液回流障礙的疾病。西醫(yī):下肢深靜脈血栓。
特點:四大癥狀:肢體腫脹、疼痛、局部皮溫升高和淺靜脈怒張,并發(fā)肺栓塞和肺梗塞治療:急性期:濕熱下注癥:四大癥狀+全身癥狀 (四妙勇安湯)濕重(茵陳赤小豆方)
2:脫疽:發(fā)于四肢末端,嚴重時指節(jié)壞疽脫落的一種慢性周圍血管疾病。病因:本虛標實 脾腎陽虛(本虛)寒濕外傷(標實)
三期三級:1期:局部缺血期 2期:營養(yǎng)障礙期 3期:壞死期/1級:局限于手指足趾2級:局限于足跖 3級:發(fā)展至踝關節(jié)及其上方治療:寒濕阻滯(陽和湯) 血脈瘀阻(桃紅四物湯) 濕熱毒盛-濕疽(四妙勇安湯) 濕毒傷陰-干疽(顧步湯) 氣陰兩虛(黃芪鱉甲湯)
第十五章:其他外科疾病1:燒傷面積計算:手掌法1% 中國九分法(頭面頸9%/雙上肢2*9%/軀干前后外陰3*9%/下肢臀部5*9%+1%)
兒童(頭面頸[9+(12-年齡)]%雙下肢[46-(12-年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2:毒蛇咬傷:神經(jīng)毒(抑制運動終板乙酰膽堿受體/抑制運動神經(jīng)末梢釋放介質(zhì)) 血循毒急救:阻止蛇毒吸收:結扎,降溫,制動 排毒:擴創(chuàng),吮吸,燒灼,針刺,火罐,利尿劑,胰蛋白酶注射 抑制毒性:蛇藥,通二便,抗毒血清早期結扎:柔軟的繩子近心端過1關節(jié)結扎,阻斷淋巴液靜脈血,清洗傷口,15-20min放松1min,用蛇藥30min后去掉3:破傷風:肌肉強直性痙攣(咀嚼?。?陣發(fā)性抽搐(刺激) 治療原則:熄風鎮(zhèn)痙解毒 玉真散合五虎追風散/木萸散預防與調(diào)護:1:正確處理傷口 2:預防注射破傷風類毒素 3:常規(guī)使用破傷風抗毒素 4:中藥預防 5:患者隔離 6:專人護理
題庫設計緊扣考試大綱、考試教材、考試科目。符合衛(wèi)生高級職稱考試題型與考試科目,考試資料豐富,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