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鱉蟲是中醫(yī)師承考試歷年常考考點,醫(yī)學教育網為廣大考生整理相關考點如下:
「中藥名」土鱉蟲
「別名」地鱉蟲、土元、蟅蟲。
「英文名」Eupolyphaga、Steleophaga.
「來源」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鱉Steleophagphancyi (Boleny)的雌蟲全體。
「動物形態(tài)」地鱉:雌雄異形。雌蟲無翅,長約3厘米,體上下扁平,黑色帶光澤。頭小,向腹面彎曲。口器咀嚼式,大顎堅硬。復眼發(fā)達,腎形;單眼2個。觸角絲狀,長而多節(jié)。前胸背板盾狀,前狹后闊,蓋于頭上。雄蟲前胸呈波狀紋,有缺刻,具翅2對。 冀地鱉:雌蟲體寬卵圓形,較地鱉寬。蟲體表面暗黑色無光澤。前胸背板前緣及身體周圍具紅褐色或黃褐色邊緣。體背面有密集的小顆粒狀突起,無翅。雄蟲有翅,體灰黑色,除前胸背板前緣處有明顯的淡色寬邊外,身體其他部分無細碎斑紋。
「產地分布」地鱉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間,多見于糧倉底下或油坊陰濕處。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冀地鱉多生活于廚房、灶腳及陰濕處。分布于河北、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及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5~8月采收。捕捉后,置沸水中燙死,曬干或烘干。
「藥材性狀」地鱉:扁平卵形,長1.3~3厘米,寬1.2~2.4厘米。前端較窄,后端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fā)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jié),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較小,有1對絲狀觸角,常脫落;胸部有3對足。腹部有橫環(huán)節(jié)。氣腥,味微咸。冀地鱉:長橢圓形。背部黑棕色,邊緣具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
「性味歸經」性寒,味咸,有小毒。歸肝經。
「功效與作用」破瘀血,續(xù)筋骨。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療傷藥。
「臨床應用」常用量3~9克,煎服,用治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癥瘕痞塊。
「藥理研究」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具有顯著的調脂和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等作用。動物實驗表明,本品水提物有抗凝血作用。還有抗缺氧、抗突變、降低總膽固醇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的作用。
「化學成分」含蛋白質、揮發(fā)油、脂肪酸、氨基酸、甾醇及多種微量元素。另含各種脂肪醛和芳香醛及二氯苯和二甲基二硫醚等其他中藥少見的成分。
「使用禁忌」年老體弱及月經經期者慎服,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①治血鼓,腹皮上有青筋:桃仁24克,大黃1.5克,鱉蟲三個,甘遂1.5克(為末沖服)。水煎服。與膈下逐瘀湯輪流服之。(《醫(yī)林改錯》下瘀血湯)
②治折傷,接骨: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6~9克。(《醫(yī)方摘要》)
③治小兒臍赤腫或膿血清水出者:干鱉火煅為灰,研末,敷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④治瘺瘡腫:干地鱉末、麝香各研少許。上二味,研勻。干摻或貼,隨干濕治之。(《圣濟總錄》)
以上“中醫(yī)師承考點—土鱉蟲”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希望可以幫助到備戰(zhàn)2019年中醫(yī)師承考試的考生。想了解更多考試信息、復習資料、備考干貨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