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醫(yī)學教育網(wǎng)為您整理了“2016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脾系病證”,方便大家沖刺復習,預祝大家考試順利!
鵝口瘡
定義: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為特征,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發(fā)病年齡:初生兒、早產(chǎn)兒、久病體虛的嬰幼兒。病位:心脾
病因:心脾積熱、虛火上炎。(胎熱內蘊,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白色念珠菌)
治療原則:清火
分證論治:
1)心脾積熱:清瀉心脾——清熱瀉脾散加減
2)虛火上?。鹤剃幗祷?mdash;—知柏地黃湯加減
第口瘡(臨床特征、辨證論治)
定義: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xiàn)黃白色潰瘍,疼痛流涎,或伴發(fā)熱為特征。
潰瘍面積較大,上復糜腐,稱為“口糜”。
潰瘍只發(fā)生在口唇兩側,稱為“燕口瘡”。
好發(fā)年齡:嬰幼兒。口瘡之名最早見于《內經(jīng)》。
病位在心脾胃腎
病因病機: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炎。
分證論治:
1)風熱乘脾:疏風散火,清熱解毒-銀翹散加減
2)心火上炎:清心涼血,瀉火解毒-瀉心導赤湯
3)虛火上?。鹤剃幗祷穑饸w原-六味地黃湯加肉桂
泄瀉
定義: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小兒常見病
病因: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脾胃虛弱多見。病位:脾胃
治療原則:運脾化濕
分證論治:
1.常證
1)傷食瀉:運脾和胃,消食化積-保和丸加減
2)風寒瀉:疏風散寒,化濕和中-藿香正氣散加減
3)濕熱瀉:清熱解熱,化濕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4)脾虛瀉:健脾益氣,助運止瀉-參苓白術散加減
5)脾腎陽虛瀉:補脾溫腎,固澀止瀉-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2.變證
1)傷陰兩傷:酸甘斂陰-人參烏梅湯加減
2)陰竭陽脫:挽陰回陽,救逆固脫-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疳證
定義:由喂養(yǎng)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疾病
疳的含義:
(1)病機:“疳者甘也”——小兒恣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成疳。
(2)癥狀:“疳者干也”——氣液干涸,形體消瘦,面黃發(fā)枯。
辨證要點:辨病因、辨輕重、辨兼證。
病因: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營養(yǎng)失調、疾病影響、先天不足。
病機:脾胃受損,津液消亡
輕重:
1)疳氣——+疳證之初期,癥狀較輕。
病機:脾胃運化不健。
癥見形體消瘦、面黃發(fā)枯;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饑;精神欠佳,多發(fā)脾氣。
治療:以和為主。
2)疳積——本虛標實,癥狀較重。
病機:脾胃虛弱(虛),夾有食滯或蟲積(實),屬于虛實夾雜癥候。
癥見形體明顯消瘦,肚腹膨脹,甚則青筋暴露;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面色萎黃無華,毛發(fā)稀疏如穗;食欲不振或嗜食異物,煩躁激動。
治療:以消為主。
3)干疳——疳證后期,癥狀較重。
病機:脾胃氣陰俱傷,元氣衰竭。疳證的兼證多發(fā)于干疳階段。
癥見極度消瘦,皮膚干癟,大肉已脫,腹凹如舟,甚則突然虛脫。
治療:以補為要。
兼證:“有積不治,傳之余臟”
眼疳:視物不清,夜盲目翳
口疳:口舌生瘡
肺疳:易于外感,見咳喘、潮熱
骨疳:骨骼畸形
疳腫脹:水濕泛濫,水腫
分證論治:
1.主證
1)疳氣證:調脾健運-資生健脾丸加減
2)疳積證:消積理脾-肥兒丸加減
3)干疳證:補益氣血-八珍湯加減
2.兼證
疳腫脹:健脾溫陽利水-真武湯
眼疳:養(yǎng)血柔肝,滋陰明目-石斛夜光丸加減
口疳:清心瀉火,滋陰生津-瀉心導赤散加減
第九節(jié):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臨床特征)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緩慢,皮膚黏膜逐漸蒼白火蒼黃,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為明顯,神疲乏力,食欲減退。年長兒有頭暈等癥狀,部分患兒有肝脾腫大。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