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元
|
|
要 點
|
一、皮膚解剖學
|
1.概述
|
(1)皮膚的組成
(2)皮膚的重量
(3)皮膚的面積
(4)皮膚的厚度
(5)皮嵴、皮溝及皮野
|
2.皮膚的肌肉
|
(1)橫紋肌分布及功能
(2)平滑肌分布及功能
|
3.毛發(fā)
|
毛發(fā)分布及功能
|
4.皮脂腺
|
皮脂腺分布及功能
|
5.汗腺
|
(1)頂泌汗腺分布及功能
(2)外泌汗腺分布及功能
|
6.甲
|
甲的結構及功能
|
二、皮膚胚胎學皮膚的發(fā)生
|
1.中胚層
2.外胚層
|
(1)中胚層發(fā)生的皮膚組織
(2)外胚層發(fā)生的皮膚組織
|
三、皮膚組織學
|
1.表皮
|
(1)角質形成細胞和非角質形成細胞
(2)角化過程和表皮通過時間
(3)角質形成細胞的功能
(4)黑素細胞、Langerhans細胞和Merkel 細胞
|
2.真皮與表皮交界處
|
(1)真皮乳頭
(2)表皮突
(3)基底膜帶
|
3.真皮
|
真皮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
4.皮下脂肪組織
|
皮下脂肪組織構成及功能
|
5.皮膚附屬器
|
(1)組成
(2)毛囊的結構
(3)皮脂腺的結構
(4)全分泌腺
(5)頂泌汗腺的結構
(6)頂漿分泌
(7)外泌汗腺的結構
(8)指甲的結構
|
6.皮膚的血管皮膚的血管叢
|
|
7.皮膚的淋巴管組成及功能
|
|
8.皮膚的神經(jīng)
|
|
9.口唇、生殖器及粘膜移行部位皮膚的組織學
|
(1)口唇
(2)陰莖、包皮、龜頭
(3)陰蒂、陰唇
|
四、皮膚的超微結構
|
1.表皮細胞間的聯(lián)系
|
(1)角蛋白細絲
(2)橋粒
(3)半橋粒
|
|
2.非角質形成細胞
|
(1)表皮黑素單位
(2)Langerhans細胞
|
3.基底膜
|
(1)基底膜帶的組成
(2)基底細胞與基底膜的連接
|
|
皮膚的生理功能
|
(1)皮膚的保護作用
(2)皮膚的體溫調節(jié)作用
(3)皮膚的分泌排泄作用
(4)皮膚的吸收作用
(5)皮膚的感覺作用
|
六、皮膚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
|
1.皮膚的屏障作用
|
(1)對機械損傷的防護
(2)對物理損傷的防護
(3)對化學損傷的防護
(4)對生物損傷的防護
(5)防止營養(yǎng)物質喪失
|
2.皮膚附屬器的作用
|
|
3.皮膚的吸收作用
|
(1)皮膚吸收的途徑
(2)物質被吸收的情況
|
|
1.一般影響因素
|
(1)年齡、性別因素
(2)部位
(3)時間
(4)對脂質和水分的溶解度
(5)皮脂膜
(6)透入物的分子量
|
2.促進皮膚吸收的因素
|
(1)促進生理性吸收的因素:溫度、充血、濃度及賦形劑等
(2)損傷屏障而促進吸收的因素:物理性損傷、濕度、脫水、化學性損傷及皮膚疾患等
|
3.皮膚屏障作用對外用藥物治療的關系
|
(1)藥物在賦形劑中的溶解度
(2)藥物在角質層中的溶解度
(3)藥物濃度
|
八、皮膚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
1.外泌汗腺
|
(1)外泌汗腺的分布
(2)外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機制
(3)影響外泌汗腺分泌的因素
(4)汗液的成分
(5)排汗的作用
|
2.頂泌汗腺
|
(1)頂泌汗腺的分布
(2)頂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機制
|
3.皮脂腺
|
(1)皮脂腺的分布
(2)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機制
(3)影響皮脂排泄的因素
(4)皮脂的成分
(5)皮脂的作用
|
九、皮膚的體溫調節(jié)作用
|
1.物理性體溫調節(jié)
|
(1)皮膚體溫的形成
(2)血管神經(jīng)性體溫調節(jié)
(3)皮膚和肺的散熱調節(jié)
(4)皮膚附屬器和體位變化的調節(jié)
|
十、皮膚的感覺作用
|
感覺神經(jīng)及感覺
|
(1)感覺分類
(2)六種基本感覺的特點
(3)感覺的傳導
|
十一、毛發(fā)的生理
|
|
(1)毛發(fā)的種類
(2)毛發(fā)的生長速度
(3)毛發(fā)的生長周期
|
十二、表皮角化過程及調節(jié)
|
1.表皮角化過程的產(chǎn)物
2.正常表皮的角化
3.表皮生長和分化的調節(jié)
|
|
十三、皮膚脂質的代謝
|
1.皮膚脂質的成分
2.皮膚脂質的代謝
3.皮膚脂質的異常
|
|
十四、黑素代謝
|
1.黑素細胞
|
(1)黑素細胞的產(chǎn)生和分布
(2)黑素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
|
2.黑素小體
|
|
3.黑素
|
(1)皮膚黑素的種類
(2)黑素的生成
(3)黑素代謝的影響因素
|
十五、結締組織代謝
|
1.膠原
|
(1)膠原的分子結構
(2)膠原的生物合成
(3)膠原的分解代謝
|
2.基底膜
|
(1)基底膜膠原
(2)基底膜糖蛋白或蛋白多肽
|
3.基質的粘多糖
|
(1)基質粘多糖的種類
(2)基質粘多糖的病變
|
十六、與皮膚病有關的介質
|
1.血管活性物質
|
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蛋白酶、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蛋白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chǎn)物(包括前列腺素、白細胞三烯)、補體分子
|
2.神經(jīng)肽
|
神經(jīng)肽P物質、腦啡肽和嗎啡肽、血管活性多肽
|
一十七、免疫學基本概念
|
1.免疫性
2.非特異性免疫
3.特異性免疫
4.免疫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
|
|
一十八、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的組織結構與功能
|
1.特異性免疫應答過程
|
(1)感應階段
(2)反應階段
(3)效應階段
|
2.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
|
(1)細胞免疫
(2)體液免疫
|
一十九、免疫球蛋白
|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及功能
|
|
2.免疫球蛋白的理化性質與生物學活性
|
(1)IgG
(2)IgA
(3)IgM
(4)IgD
(5)IgE
|
3.單克隆抗體
|
(1)概念
(2)應用
|
二十、免疫反應的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
|
1.補體系統(tǒng)
|
(1)補體系統(tǒng)的組成
(2)補體系統(tǒng)的活化途徑
(3)補體系統(tǒng)的生物活性及調節(jié)
(4)補體的測定與皮膚科臨床
|
2.細胞因子
|
(1)白介素
(2)干擾素
(3)腫瘤壞死因子
(4)細胞生長因子
|
二十一、超敏反應的概念及分類
|
1.概念
|
|
2.分類
|
|
3.機理
|
|
二十二、自身免疫及與皮膚病有關的自身抗體
|
1.自身免疫與自身耐受
|
|
2.自身抗體的檢出方法
|
(1)免疫熒光法
(2)免疫擴散及對流免疫電泳法
(3)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 )
(4)免疫印跡法
|
3.與結締組織病有關的自身抗體的種類及意義
|
|
4.與大皰性疾病有關的自身抗體
|
(1)抗體的種類及意義
(2)天皰瘡與抗表皮細胞間抗體
(3)基底膜帶相關的自身抗體
|
二十三、皮膚組織病理的基本變化
|
1.表皮的基本組織病理變化
|
(1)角化過度
(2)毛囊角栓或汗孔角化過度
(3)角化不全
(4)角化不良
(5)顆粒層增厚
(6)顆粒層減少
(7)棘層肥厚
(8)乳頭瘤樣增生
(9)疣狀增生
(10)假上皮瘤樣增生
(11)表皮萎縮
(12)表皮水腫
(13)細胞內水腫
(14)細胞間水腫
(15)棘突松解
(16)Munro微膿腫
(17)Pautrier微膿腫
(18)Kogoj海綿狀微膿腫
(19)基底細胞液化變性
(20)色素增多
(21)色素減少
(22)色素失禁
|
2.真皮的組織病理變化
|
(1)肉芽腫
(2)纖維蛋白樣變性
(3)淀粉樣變性
(4)纖維化及硬化
(5)真皮萎縮
(6)血管擴張及充血、出血
(7)血管管腔閉塞
(8)真皮水腫
(9)非特異炎癥
(10)組織壞死
(11)變性
(12)腫瘤形成
|
3.皮下組織的病理變化
|
(1)小葉病變
(2)間隔病變
|
二十四、皮膚病的癥狀
|
1.自覺癥狀概念及表現(xiàn)
|
|
2.他覺癥狀
|
(1)原發(fā)損害的概念及表現(xiàn)
(2)繼發(fā)損害的概念及表現(xiàn)
|
二十五、皮膚病的診斷
|
1.病史
|
|
2.體格檢查
|
|
3.實驗室檢查
|
(1)免疫學檢查
(2)血清學檢查
(3) 病理學檢查
(4)細菌學檢查
(5)真菌學檢查
|
4.其他臨床檢查
|
(1)玻片壓診法
(2)皮膚劃痕試驗
(3)濾過紫外線檢查
(4)皮膚試驗:斑貼試驗、劃破試驗、皮內試驗
|
二十六、皮膚病的治療
|
1.內用藥物:
|
(1)種類
(2)藥理、藥效、作用機制
(3)臨床應用、副作用及應用注意事項
(4)藥物的分子結構與代謝
|
2.外用藥物療法
|
(1)外用藥的性能分類
(2)外用藥的劑型及應用
(3)外用藥的應用原則
|
3.物理療法
|
物理療法種類及適應證
|
4.光療法
|
光療法種類及適應證
|
5.藥浴療法
|
藥浴療法種類及適應證
|
6.冷凍療法
|
冷凍療法種類及適應證
|
7.激光療法
|
激光療法種類及適應證
|
8.放射療法
|
放射療法種類及適應證
|
9.皮膚外科治療
|
皮膚外科治療種類及適應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