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法的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是醫(yī)學教育網學員在論壇分享的主管中藥師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操作方法:取藥材,切制或粉碎成粗粉,置適宜煎器中,加水浸沒藥材,加熱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時間,分離浸出液,藥渣依法浸出數次(一般2至3次)至浸液味淡薄為止,收集各次浸出液,低溫濃縮至規(guī)定濃度,至制成藥劑。
為保證浸出效果,在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⒈煎煮器具自古以來強調小劑量煎煮時使用陶器或砂鍋。這類煎器不易與藥材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并有保暖、價廉和易得的優(yōu)點,但不應于大量生產。大量煎者時往往采用鍍錫的銅器。但切勿使用鐵鍋,因為藥材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如鞣質,可與鐵起反應,使煎出液發(fā)生變化,藥液外觀呈深褐、墨綠或紫黑色,影響質量。鋁器對多數藥材適用。鋁鍋煎出的藥液,其外觀、味覺及金屬離子分析結果均較穩(wěn)定,僅在煎液PH值1~2或PH10時,煎液可檢出鋁離子。鑒于中藥湯劑多系復方制劑,強酸性或強堿性藥液極為少見,故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鋁鍋或其他煎器。
為了提高煎煮效率和煎液質量,近年來對煎煮器具和煎煮方法進行了許多改革。設計了不銹鋼或搪玻璃的煎藥鍋或提取罐,此類煎煮器不僅具有抗酸耐堿的性能,而且可避免與藥村成分發(fā)生化學變化。目前煎煮方法除民間沿用的直接用火煎煮法外,尚有采用高壓蒸氣蒸制法、蒸氣夾層煎煮法、砂浴燉法及溫煎法,一般認為諸法各有特點,可視具體情況加以選用。
⒉藥材的加工為了使藥材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應選用經過切制的飲片或粗末。近代研究證明,藥材煎出率比較,薄片高于厚片,并認為對于質地堅實的藥材切成薄片或粉碎成顆粒入煎是合理的,這樣既能提高煎出率,又能節(jié)省藥材;含粘液質較多的藥村,采用飲片煎煮,其效果較好,因為用顆粒煎煮時大量粘液的液質浸出,往往增加藥液的粘度,對擴散不利;對質地松軟,結構疏松的藥材切片應稍厚。總之,煎出率對粉碎度的要求來說不能千篇一律,應視藥材性質而定。
⒊水的選擇;水的質量對煎出液有一定的影響,當水質硬度大時,能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水中含鈣量大于百萬分之13.5時能與黃芩、銀花、大黃等藥材中的某些成分呈色并產生沉淀反應。水中含鎂量為0.05%時,可減少鞣質產量11.6%.水中重金屬含量高時,不僅影響酚類等有效成分的煎出效果和穩(wěn)定性,尚能使產品重金屬超出限量,故最好采用經過凈化或軟化的飲用水。若煎出液經過精制供注射時,應選用蒸餾水,以減少雜質混入。水的用量也應適當,可根據藥村吸水性能大小,煎煮時間長短,水分蒸發(fā)之多少以及藥液得量等因素來確定,一般是藥材量的5~8倍,加水過藥面2~3厘米。第二次煎藥的用水量,可適當減少,但加水仍以超過藥面為宜。
⒋浸泡藥材藥才煎煮前應先加冷水浸泡一段時間(約30分鐘),以利有效成分浸出,實踐證明,浸泡過的藥材的浸出率比未浸泡過的高7.24%.夏天氣溫較高,浸泡時間可稍短;冬天氣溫較低,浸泡時間可稍長,浸長時不能用熱水,否則藥材表面蛋白質受熱凝固,妨礙水分滲入藥材細胞內部,影響有效成分浸出
⒌煎煮火候通常用直火味煎煮時,其火力控制非常重要,火力過強水分蒸發(fā)過快,容易燒焦而破壞有效成分;火力過弱不易達到加熱浸出的目的。一般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以增加煎出效果與減少水分蒸發(fā)。
⒍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對煎出液質量也有影響,時間過短,達不到浸出目的;時間過長,揮發(fā)性成分損失大,煎出液中雜質也增多。煎出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投料量多少和藥材的性質適當增減。一般堅實及成分不易煎出的藥材,可適當延長煎煮時間;含揮發(fā)性成分或質地疏松而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經材,則可適當減少煎煮時間。通常第二煎的煎煮時間要比第一煎適當縮短。
⒎煎煮次數一般煎煮2-3次這適宜。若僅煎煮一次,則有效成分不易完全浸出,如煎煮次數太多,其缺點與煎煮時間長短相同。實驗證明,多數藥材直火煎煮二次可提取有效成分80%以上。因此,前煮次數應視藥料的性質而定
……